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时间手术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沭阳中兴医院收治的6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手术时间不同分为A组(25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 d)、B组(25例,3 d≤骨折至手术时间≤7 d)及C组(10例,骨折至手术时间>7 d)。记录3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C组均显著缩短,B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A、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术后2周和1月时B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显著高于A、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B两组患者术后7 d时血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多发肋骨骨折在骨折后3~7 d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改善患者术... 相似文献
3.
4.
背景:课题组研究的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证明有促血管化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内皮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于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的增殖和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2009-04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在制备聚磷酸钙过程中掺入锶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①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3×10~7 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上,补加2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分别于1,3,5,7 d通过MTT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②聚磷酸钙和8%掺锶聚磷酸钙多孔支架放于24孔板中,将浓度为1×10~8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支架材料上,补加6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培养5 d后取出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形貌.③内皮细胞与不同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至细胞汇合后,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聚磷酸钙材料上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形貌,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及其他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比较,8%掺锶聚磷酸钙拥有更高的内皮细胞增殖度;扫描电镜表明在8%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和生物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能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最为明显(P<0.05).结论:掺锶聚磷酸钙与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明显上调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具有促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射人员人类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O)多态性与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从事放射工作工龄大于1年、出现染色体损伤的182人为病例组,采用1:1配对设计,从同样射线暴露的人员中选择与病例同性别、同民族、年龄相差≤5岁、与病例在同一单位且同工作岗位、工龄相差≤1年、无染色体损伤和血象异常的人为对照。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记录染色体畸变率。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XPD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751位点野生基因型和156位点突变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位点各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751A和156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位点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751野生基因型的个体暴露辐射后易发生染色体损伤。XPD156突变基因型在辐射致染色体损伤过程中可能是一种危险因素。同时携带751AA和156(CA或AA)基因型个体暴露射线后,发生染色体损伤的概率更大。未发现XPD312位点与辐射致染色体损伤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提出一种四逆汤新型汤剂,并通过薄层层析和扫描定性定量与传统汤剂进行比较,认为新型汤剂显著优于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8.
背景: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降解性。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将ROS17/2.8成骨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在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2009-06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和未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ROS17/2.8成骨细胞株购自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与移植工程实验室。
方法:①制备细胞支架复合物:将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300 μL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7 L-1),培养14 d,隔天换液。②分别于1,3,5,7,10,14 d行MTT法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③将培养7 d的细胞支架复合物,离心取上清液,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未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上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掺锶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组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且8%掺锶聚磷酸钙效果最好;ELISA结果表明,与未掺锶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组能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促进作用最为明显(P < 0.05)。
结论:锶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能明显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且以8%掺锶聚磷酸钙效果最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具有促血管化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成骨细胞;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14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