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3.
目的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住院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首次诊断为DKD的12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分析相关指标。结果对初诊时为MogensenⅢ、Ⅳ和Ⅴ期的病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痛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糖值随着分期增加而降低,Ⅲ、Ⅳ期患者血糖控制较差;Ⅴ期患者血压控制最差。护理上应结合患者各期的病情特点,对血压、血糖、饮食及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整,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结论早期诊断并结合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好各期DKQ患者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情况,分析DKD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首次诊断为DKD的1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情况.总结我院DKD患者初诊时的情况,多因素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42例初诊时处于Mogensen分期Ⅳ期或Ⅴ期的患者占77.2%,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占24.8%,其中,36.6%患者Scr >176.8 μmol/L.对初诊时为Ⅲ、Ⅳ或Ⅴ期的病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组间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白蛋白、Scr、伴随疾病指数(Charls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白蛋白、Scr、并发心脑血管疾病、Charlson指数均为DKD死亡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7、0.908、1.002、2.006、1.371),而与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等无相关.上述危险因素在416例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随访患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的血白蛋白水平与未透析DKD患者存活时间相关(P=0.003).162例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总体预后差,平均存活时间(距首次住院诊断为DKD)短,为1.2145年.结论 我院DKD患者初诊时机较晚,大部分已处于Ⅳ期或Ⅴ期,且病情重、多并发其他疾病.年龄、白蛋白、Scr、心脑血管疾病、Charlson指数为死亡危险因素,而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等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初诊时白蛋白水平与患者存活时间相关.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DKD相关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脏疾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糖尿病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估计目前我国约有92 000 000糖尿病患者,148 000 000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见,糖尿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1].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01年在我国30个省市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的调查中发现,1/3的患者并发肾脏损害[2].据报道,亚洲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微量白蛋白尿的比例高达55%[3].在美国糖尿病导致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占透析总人数的54%[4].因此,如何积极防治DKD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糖尿病研究领域的焦点.本文结合我们有关糖尿病肾脏疾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就DKD进展相关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与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早期防治DN,延缓疾病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死亡DN患者住院病历为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抽取的149例死亡DN患者中,直接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事件(24.16%)、多器官功能衰竭(23.49%)、感染(22.15%)、脑血管事件(10.74%)、肾功能不全(6.71%)。结论:对于DN的治疗,除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外,还应重视对各种并发症和终点事件的预防,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