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构建基于临床决策支持的儿科输血闭环管理体系,并验证应用效果。
方法 以闭环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对传统输血管理流程进行改进,规范申请用血、备血、取血、输血、血袋回收等主要环节,并依托信息技术,将临床决策支持的逻辑判断进行提醒或拦截等功能植入到系统中,构建了“同型输血模式”与“异型输血模式”。
结果 系统上线后4个月输血相关近似失误或差错事故发生率与系统上线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医生、护士、血库人员操作1例输血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系统上线前(均P<0.01),且各类医务人员对输血系统的满意度评分均大于4分(总分5分)。
结论 儿科输血闭环管理体系规范了输血流程,实现了输血的过程管理,其应用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温度是影响弹性酶片效价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统一温度条件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配制供试品溶液时用氢氧化钠液(1mol/L)调整pH后,控制适当的研磨时间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密度。 相似文献
3.
总结1例膀胱扩大术后膀胱破裂患儿的护理方法。对患儿做好感染性休克期的护理,术后做好感染控制、疼痛管理、导管护理、伤口护理、营养干预等措施,患儿术后恢复顺利,感染得到控制,术后7 d出院,随访1个月未发现腹部不适及严重并发症。围术期对膀胱扩大术后膀胱破裂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住院患儿疼痛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以疼痛管理理论与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护理程序各环节、医嘱处理和护理任务清单为一体的疼痛管理信息系统。于2018年9月—2019年11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进行系统试运行,比较系统使用前后的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医嘱处理及时性及护士使用体验。结果住院患儿疼痛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使用后,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各指标均明显提高,与原疼痛管理系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嘱处理及时性使用前后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在临床护士使用体验中,使用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净收益"维度体验性均提高,与原疼痛管理系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儿疼痛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住院患儿疼痛管理的同质性、连续性、完整性、及时性,且护士对该系统总体体验良好。 相似文献
5.
范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1340-1341
目的了解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成形术后保留导尿管接引流袋与开放引流的术后疗效差异,指导临床选择适宜的留置导尿管护理方式,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方法本研究纳入40例3m-3y尿道成形术术后留置保留导尿管的男性尿道下裂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保留导尿管开放引流,导尿管从一块尿不湿中引出,末端置于另一块尿不湿上,根据尿不湿颜色变化及时更换。对照组为保留导尿管末端接引流袋,引流袋满后及时放液,每3天更换一次引流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保留导尿管术后发生堵管、脱管、发热、红臀的比例,术后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平均费用。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堵管、脱管、红臀、发热共计1次(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堵管、脱管、红臀、发热共计25次(例),对照组术后保留导尿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观察组术后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4.60±0.68)d,低于对照组的(6.70±0.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7.35±1.30)d低于对照组的(10.70±2.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费用为(3139.14±637.69)元低于对照组的(3944.68±631.4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道下裂患儿行尿道成形术后保留导尿管开放引流的疗效优于传统接引流袋的方法,临床护理中可选择术后保留导尿管开放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儿科护理交接班信息系统,并评价其在普通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10月开始构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儿科护理交接班信息系统,并选取2019年7-9月的29名护士共131人次的交接班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0-12月的27名护士共138人次的交接班为观察组。通过交接班质量及护士对该护理交接班满意度来评价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 护士在背景和评估2方面的交班质量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现状与建设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方面,除了“在交接班过程中我有机会讨论有关工作量的问题”这一条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条目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儿科护理交接班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普通病房的护理交接班质量及护士对交接班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采用Cygnus公司"大肠杆菌菌体残留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门冬酰胺酶中残余宿主菌菌体蛋白含量,建立门冬酰胺酶中宿主菌菌体蛋白残留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方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宿主菌菌体蛋白浓度在0~1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不同实验人员测得的精密度RSD均小于5%,平均回收率为94.34%。通过对8批门冬酰胺酶样品的检测,测得门冬酰胺酶中的残余宿主菌体蛋白含量均小于550×10-6。该方法具有快速,操作安全简便等优点,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门冬酰胺酶的宿主菌体蛋白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8.
9.
【】 目的 探讨排尿指导在功能性排尿异常治疗中的应用,了解其对年龄、性别方面有无差异。通过最终效果评价,探讨排尿训练在功能性排尿异常治疗和护理中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获得2013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支持。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门诊就诊的年龄在5-14岁的功能性排尿异常儿童,排除有泌尿系统畸形、肾功能异常的儿童,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及健康宣教,试验组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排尿指导,并记录排尿日记,以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在3个月、6个月后继续评估患儿并继续进行排尿指导,必要时给予生物反馈治疗,一年后复查时再次评估治疗效果。每次随访和复查时根据症状评分和尿流率检查判定治疗效果。 结果 试验组尿频35例,湿裤31例,尿急迫42例,遗尿28例,共计86人,平均年龄7.91岁;对照组尿频39例,湿裤28例,尿急迫35例,遗尿22例,共计84人,平均年龄8.03岁。1年随访时,试验组72例(83.72 %)患儿治愈,9例(10.47%)患儿明显改善,5例( 5.81%)患儿无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中,26例(30.95 %)患儿治愈,36例(42.86%)患儿较前明显改善,22例( 26.19%)患儿无明显改善。将以上两组的数据中1年后治愈及改善率进行卡方检验,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87,P=0.004<0.05)。结论 此种排尿指导的方法及生物反馈治疗对于功能性排尿异常的患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无创易行,可以在功能性排尿异常患儿的治疗和护理中作为辅助方法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例Y群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患儿皮肤及皮下组织坏疽护理经验。方法:根据伤口的不同恢复周期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结合多学科的治疗和护理优势为患儿选择伤口护理技术、负压及植皮治疗,对患儿实行换药时预防性镇痛干预,并积极给予1年的延续性照护等。结果:住院时间2月余,双下肢伤口瘢痕愈合出院。随访1年,该患儿经过多次激光、瘢痕松解等康复训练,基本能够正常行走。结论:针对Y群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患儿的皮肤护理,利用多学科的治疗和护理,积极给予疼痛干预及康复指导,结合长期有效的延续性照护,对该患儿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