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桡骨茎突切除加植骨治疗腕舟骨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舟骨骨不连是舟骨骨折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治疗首选切开复位植骨术。手术入路既可位于舟骨背侧也可在其掌侧,前者术野较大但易损伤舟骨背侧滋养血管,后者方便矫正舟骨成角移位但术野不大,各有优缺点。2002年3月-2006年3月,我们采取舟骨外侧入路,实施桡骨茎突切除以及磨除硬化骨,骨折复位植骨克氏针固定的方法,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医院急诊手外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手外伤病例的构成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1999年全年在我院就诊的3324例急诊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对330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9岁,20~50岁青壮年占81.6%;在工作时受伤占76.9%,其他原因受伤占23.1%;开放性损伤占93.4%;手指损伤占所有手外伤的85.1%.结论手外伤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以工业性手外伤为最常见类型,这应是开展手外伤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中对前中小斜角肌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3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5例3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上干型5例,下干型28例30侧,全臂丛型2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3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中发现35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均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术后随访1年~3年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6例27侧,部分改善5例6侧,无效4例。结论斜角肌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主要因素,手术探查时应常规切断前、中斜角肌及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应用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将穿支血管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同时将皮瓣的皮下浅静脉与受区近端静脉吻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静脉危象,随访3~ 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较满意.3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7mm.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前臂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减少静脉危象的发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 结果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 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 22.0±15.0)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 mm.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腹前外侧跨区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手、前臂、足部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20例,其中手及前臂组织缺损17例,踝关节及足部软组织及复合组织缺损3例,肢体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 cm×8 cm~36 cm×18 cm。临床结合CTA及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并切取游离跨区穿支皮瓣20例,设计了以下5种皮瓣组合方式:①腹壁下动脉加腹壁上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②旋髂浅动脉加旋髂深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③旋髂浅动脉穿支加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穿支皮瓣;④旋髂浅动脉穿支加腹壁浅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⑤腹壁下穿支动脉加腹壁浅动脉游离穿支皮瓣。皮瓣营养总面积分别为(272.3±12.5)cm2、(107.4±9.3)cm2、(193.6±24.2)cm2、(155.2±20.1)cm2、(203.7±16.3)cm2。术后通过来院门诊复诊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血运、颜色、修复肢体的活动功能、供区恢复及功能情况,供区均予一期直接缝合。结果本组20例腹前外侧跨区穿支皮瓣中,18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患指,先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Mitek mcro微型骨锚植人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结果 6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1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4例,良2例。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操作简便,易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手部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显微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手部血管球瘤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手部血管球瘤患者72例,确诊后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术后效果良好,随访3个月~10年,无1例复发。结论 诊治的成功关键在于:血管球瘤的临床三联症表现,手术采用显微技术完整切除瘤体,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共20侧小腿,解剖观察腓动脉穿支数,测量各穿支穿出点与腓骨小头间距离、各穿支外径及血管蒂长度,并总结其规律性;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或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43例.结果:10具20侧标本腓动脉穿支数平均为(6.35±1.15)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cm,(13.4±0.90)cm,(17.2±1.13cm,(21.3±0.77)cm 4处,腓动脉穿支出现较恒定;上述四个位置穿支外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中,皮瓣完全成活4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腓动脉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管径较粗,血管蒂较长,是穿支皮瓣切取的合适部位.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临床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特殊类型的断指再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报道特殊类型断指再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末节断指,1指多节离断断指,小儿断指,拇指撕脱性离断断指,双手多指离断断指及手指脱套性断指,根据不同的伤情采用不同的方法再植。结果 1532例上述断指再植存活1475例,存活率96.27%。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 特殊类型手指离断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不同的方法施行再植,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并能恢复较好的外形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