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了解培训后仍反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的人群特征,为构建针对性培训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5月—9月系统接受工作场所暴力预防策略专项培训的苏州市某综合医院的424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第3、6、9个月对护士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修订版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工作场所暴力应对资源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培训后仍有51.7%(219/424)的护士反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人格特征(神经质人格)、工作年限(6~10年)、科室(急诊、门诊、外科)是培训后护士仍反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因素(P<0.05);培训方式(线上培训)、应对资源水平高是培训后护士仍反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聚焦急诊、门诊等重点科室,关注工作6~10年且神经质人格特征的护士,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线上培训,提高应对资源水平,以减少其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护士主动报告工作场所暴力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为制订暴力事件上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20名临床护士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促进因素共析出认知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3个主题和7个亚主题;阻碍因素共析出护士自身因素、临床情境因素2个主题和4个亚主题。结论 护士主动报告工作场所暴力存在一定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医院管理者应完善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上报意识,营造积极的上报氛围以及多途径增强组织支持,以激励护士主动上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管理提供了新方式。本文从事前预警、事中应对和事后管控3个方面综述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领域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不足之处,为医院进一步有效预防工作场所暴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归因偏差的影响因素,为纠正护士归因偏差、降低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基于三维归因理论对10组共30名护士进行配对式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内部因素(工作年限、教育背景、性格特征、暴力遭受史)、外部因素(科室、班次、社会支持)和心理因素(心理弹性、职业倦怠、同理心)。结论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归因偏差受内部、外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优化护士职业环境和科室氛围,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和相关培训,给予护士正性支持;护士也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心理素质,合理进行暴力归因。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