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观察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后局部复发或肺内转移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对37例NSCLC术后局部复发或肺内转移病例应用TP方案化疗,紫杉醇(PTX)160mg/m^2,第1天,顺铂(DDP)20mg/m^2,第1,2,3天。21d为一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9例,进展(PD)4例,总有效率(CR+PR)64.8%。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其次为静脉炎、周围神经炎。结论TP方案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或肺内转移的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静脉导管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26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32例)和对照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132例),记录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统计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两组置管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实验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286.7±43.1)d,导管相关性感染率3.03%,置管7 d CRP(7.0±0.6)mg/L,IL-6(12.5±0.8)pg/mL,PCT(3.3±0.5)μg/L,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效果的更好,患者炎症反应低,导管留置时间更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肝癌切除术对患者临床康复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及开腹肝癌左外叶切除术患者44例,其中腹腔镜组22例,常规开腹组22例。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术前1 d以及术后第l天和第5天外周血中IgG、IgA、IgM、C3、C4、C反应蛋白(CRP)、IL-2、IL-6及TNF-α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镇痛剂使用时间为(1.9±0.8)d,首次进食时间为(2.2±0.5)d,住院时间为(6.3±1.3)d,均短于开腹组(P〈0.05),但2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2组患者的C3、C4、lgA、IgG、lgM和IL-2均明显降低(P〈0.05),CRP、IL-6及TNF-α均明显升高(P〈0.05);开腹组患者术后第l天的C3、C4、lgA、IgG、lgM和IL-2的下降幅度较腹腔镜组更明显(P〈0.05)。术后第5天,腹腔镜组患者的C3、C4、lgA、IgG、lgM及IL-2水平上升和CRP、IL-6及TNF-α水平下降并均接近术前水平;而开腹组患者的C3、C4、lgA、IgG、lgM及IL-2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CRP、IL-6及TNF-α仍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较快,且对患者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小于开腹肝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诱导高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Breg)的产生及机制。方法采用成功分离的DA大鼠BMSC与Wistar大鼠B细胞共培养(BMSC+B)96h后,ELISA检测BMSC+B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的浓度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设单纯BMSC、单纯B细胞两组对照;流式细胞术分析B细胞表型的变化;通过加入中和抗体,观察细胞因子对BMSC诱导Breg细胞产生的影响。结果 BMSC+B组成功诱导产生高分泌IL-10的Breg细胞(P=0.006);Breg表型为CD19+CD1d+CD5+;IFN-β促进BMSC诱导Breg的产生(P=0.034)。结论 BMSC能诱导高分泌IL-10的CD5+Breg产生,该机制可能与BMSC自身分泌的IFN-β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126例患者分别使用融合术与非融合术进行治疗,每组6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2年采用VAS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通过X线片测量ROM.[结果]两组患者的VAS、ODI结果显示,无论是术后疼痛减轻程度,还是腰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单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L3、4、L4、5及L5S13个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L3、4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增加明显(P<0.05);L4、5固定节段活动丧失,L5S1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随访2年L3、4的活动度,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非融合术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后路不同入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分别对126例患者采用前路、后路的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病,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比较则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回复率比较则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叭),但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1年时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是术后2年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减少术后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
汪海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1):128-129
目的:探讨免疫肠内营养结合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结合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提高胃肠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同种异体韧带重建ACL损伤患者共126例,其中采用异体胫前肌腱79例,异体半腱肌腱32例,异体骨-髌腱-骨9例,异体跟腱-骨6例。男91例,女35例;年龄17~46岁,平均27岁;陈旧性损伤114例,急性损伤12例。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吕斯霍尔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结合评分及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术后详细记录发热情况、血沉、C反应蛋白及并发症。随访12~46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术前Lyshrolm评分为(65.2±6.3)分,术后终末随访评分为(87.5±5.4)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终末随访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4%;KT-2000测量:术前胫骨前移的差别为4~13mm,平均(8.2±4.8)mm,术后终末随访测量值0~5mm,平均(3.1±1.9)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无明显病毒和细菌感染。3例患者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处伤口持续渗液,经加强伤口换药、小剂量激素等治疗后痊愈;7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超过7~14d,经抗感染及口服消炎痛后恢复正常;11例患者术后2~3d出现血沉与C反应蛋白升高,14~30d降至正常。结论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