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时使用Artiszeego机器人对胆道进行3D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B超提示胆道扩张的病例,在行ERCP同时使用Artis zeego机器人进行3D旋转采集,并经工作站处理进行三维胆道重建,以内镜和手术取石结果为最终诊断,观察其对肝内外胆管结石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3D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检查,其诊断结果与ERCP取石和手术取石结果均相符,诊断符合率100%,其中,ERCP诊断中2例肝外胆管结石数量不明,1例可疑结石及2例疑似肝内胆管结石病例均得到明确诊断。结论使用Artis zeego机器人对胆道进行3D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有助于ERCP诊疗中对胆道病变做出精准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RCP下胆道金属网眼支架置入及支架内覆膜支架再次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7例接受ERCP下金属网眼支架置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和8例支架内再次金属覆膜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金属网眼支架置入手术成功率95.5%;术后7 d总胆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及远期疗效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肝癌于贵州省医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切除术组和Pringle 法阻断快速肝切除的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用电刀在距肿瘤边缘1~2 cm 作一预切除线,行Pringle 法阻断快速肝切除。精准肝切除术组采用术中超声定位肿瘤附近的主要肝静脉支,用电刀在肝表面标记其主要走向。采用超声刀、水刀等逐步由浅及深、由前向后逐步将肝组织离断。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术后3 d,观察组CD3+、CD4+/CD8+、NK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6±5.82 比 55.28±5.13)%,1.12±0.11 比 1.03±0.09,(8.69±1.24 比 7.33±1.15) pg·mL-1](t=4.275,4.055,4.149,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5.46±2.27 比 20.38±3.56) ng·mL-1,(20.36±3.18比25.78±4.26) mg·L-1,(117.52±12.38 比131.67±13.49) pg·mL-1](t=7.461,6.528,4.948,P<0.05);随访1年,观察组胸腔积液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胆漏、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2.44% 比 19.51%,2.44% 比 26.83%,2.44% 比 21.95%,0.00% 比26.83%,2.44% 比 19.51%,2.44% 比 14.63%)(χ2=6.117,9.762,7.289,2.704,6.117,3.904,P<0.05,P<0.001)。 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有助于保护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缓解术后炎性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自接受的治疗方案和效果。结果手术治疗12例,内科治疗3例。9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2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加脾脏切除术。7例术后疼痛症状完全缓解,5例手术后糖尿病症状得以缓解;其中2例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术后腹痛症状完全缓解且分别在术后2个月和4个月时完全停用胰岛素。1例术后6个月时发现为胰腺癌。结论慢性胰腺炎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手术方式应该以简单安全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前提,对于肿块型的慢性胰腺炎要尽量行肿块的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的手术经验,探讨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肝胆外科24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取右侧斜卧位,运用超声刀、生物夹等多种器械游离脾周韧带,使用切割闭合器处理脾门及脾胃韧带。结果 24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5.45±34.21分钟,平均出血量274.83±80.61mL,术中3例输血。术后2-3天进食,7天左右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日为8.24±2.01天。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腹腔出血、胰漏等严重并发症,有1例患者出现腹水,经补充人血白蛋白和利尿等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灵活运用超声刀等器械游离脾周韧带,使用切割闭合器处理脾门可简化手术操作,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沉默转移相关基因1(MTA1)对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肝癌细胞中转染MTA1 siRNA、siRNA control,同时以不做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MTA1的表达水平,MTT检测细胞增殖,细胞黏附试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型钙黏素(N-cadherin)蛋白水平,明胶酶谱实验检测MMP-2和MMP-9活性。结果:细胞中转染MTA1 siRNA能够下调肝癌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水平,转染siRNA control对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水平没有影响。沉默MTA1后的肝癌细胞存活率和黏附率降低,侵袭细胞数目减少,与没有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MTA1后的肝癌细胞中MMP-2、MMP-9蛋白水平及活性降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水平升高,N-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与没有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MTA1抑制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分泌MMP-2、MMP-9及抑制细胞EMT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自接受的治疗方案和效果。结果手术治疗12例,内科治疗3例。9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2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加脾脏切除术。7例术后疼痛症状完全缓解,5例手术后糖尿病症状得以缓解;其中2例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术后腹痛症状完全缓解且分别在术后2个月和4个月时完全停用胰岛素。1例术后6个月时发现为胰腺癌。结论慢性胰腺炎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手术方式应该以简单安全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前提,对于肿块型的慢性胰腺炎要尽量行肿块的切除。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13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案和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11例,内科治疗2例。其中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y吻合术9例,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加脾脏切除术1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例;糖尿病症状得以缓解5例;2例特发性慢性胰腺炎的患者,术后腹痛症状完全缓解且分别在术后2个月和4个月时完全停用胰岛素。结论 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手术方式以简单安全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前提,对于伴有胰腺肿块的要尽量行肿块的切除,年轻的患者手术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由于肝门部解剖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肝门部胆管癌长期以来都是外科治疗中的难点。目的:评价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例Bismuth分型为Ⅳ型且合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原位肝移植。肝移植后初期采用激素、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激素用量较常规小并迅速撤除。对早期肝功能及胰腺功能进行连续观察,并对肿瘤标志物CA19-9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病理报告为中、低分化性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管并肝方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有转移,胰头、十二指肠及切除部分胃未见癌侵犯。肝移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顺利,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保持良好,CA19-9降至正常。术后1个月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患者仍生存。说明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