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电视胸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的方法。方法 2000年12月-2001年5月我科用胸腔镜辅助施行食管癌切除术5例,均为食管中段癌,0期1例。Ⅰ期2例,Ⅱa期1例,Ⅱb期1例。结果 手术经过均顺利,无1例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0ml,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 随着胸腔手术设备和器械的改进,手术操作技术的熟练,选择适当的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是可行的,且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DC)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122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及术后切口疝发生率、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残率、重残率、植物化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近期临床疗效优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预后及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因年龄大、体质差、起病急,出血量较大时(>30 mL)常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显著压迫引起急性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严惩威胁患者生命,及时有效地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科2004~2008年对收治的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26例采用微创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外伤的发生率近年来居高不下,且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1]。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神经细胞、重要血管和脑脊液,是保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指挥官[2]。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脑外伤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给患者的机体功能带来无法逆转的损伤[3]。因此,脑外科一直致力于提高脑外伤患者的疗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内镜检查诊断考虑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经上腹、右胸二切或加行左颈三切口 ,行标准胸、腹二区域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不同区域的淋巴结编号进行病理检查。术后进行 5年生存率的调查。结果 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 2 2 4例。总淋巴结转移率为 10 .2 7%,转移度 4.0 1%。不同的病灶部位对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不同的肉眼分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原位癌和侵犯粘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4.0 8%和 14 .0 7%,差异显著 (P <0 .0 5 )。病灶范围大小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鳞癌和癌肉瘤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0 .0 %和 2 5 .0 %(P <0 .0 1) .术后总 5年生存率 94.5 4%,无淋巴结转者 96.97%,有淋巴结转移者 72 .2 2 %,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 81.18%,二区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 5 7.14 %。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范围大小对 5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高。早期食管癌的肉眼分型、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是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子。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食管癌 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采取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n=30,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程度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普遍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3%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血肿效果显著,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较好,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