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35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35例6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60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Ⅰ级13人,Ⅱ级17人,Ⅲ级5人。结论60以上老年人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60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10例.结果 总体效果良好,生存病例随访3~96个月,随访率95.2%,近期心绞痛消失率100%,中远期心绞痛再发率4.1%,大多数病人心功能改善、运动耐量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2.6%、并发症发生率7.8%.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尖瓣双孔成形术对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随机分成二尖瓣双孔成形术组(A组)和二尖瓣交界环缩成形术组(B组),每组9例。记录两组患儿手术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其生存率与返流率。结果 1两组患儿反流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存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儿,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行二尖瓣双孔成形术,可有效提升其生存率,改善心功能,避免术后因心功能损害所造成的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胸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分析32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4例胸部切口感染患者行二期清创缝合或二次手术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1—96个月,无胸部切口相关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胸部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二期清创缝合或二次手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复杂先心婴幼儿临床输注库存去白红细胞悬液的对策、安全性。 方法 观察从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56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在围手术期临床输注库存去白红细胞悬液的临床分析,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1天~180天,平均年龄90天,体重2.2kg~9.2kg,平均体重(5.7±3.5kg)。病种包括: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弓中断,单心室,肺动脉闭锁等。术中及术后早期输入的输注库存去白红细胞悬液,一律应用血液回收机(CS)祛除添加剂及有害物质,经过体外循环及术后经静脉输入。 结果 经过预处理库存血、减少输注库存血的量,明显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56例患儿恢复满意,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循环衰竭死亡,3例较长时间应用呼吸机,56例患儿术中及术后早期均输注库存去白红细胞悬液。 结论 临床输注库存去白红细胞悬液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均有影响,经过预处理的库存血和减少输血量会明显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13例主动脉瓣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12岁,年龄分布1~3岁6例,3~6岁3例,6~12岁4例;体重12~36 kg,平均24 kg.术前经心脏超声及心脏CT明确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8例,后天获得性主动脉瓣病变5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合超声、CT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式.结果 全组13例中,行改良Ross手术4例,主动脉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3例,Bentall术1例,Ross手术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采用冷血停跳液或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时,切开直接灌注,术中均应用超滤.术后有效随访患儿11例,2例患儿未规律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全部存活,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机械瓣置换的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目前无并发症出现.2例随诊过程中发现瓣膜压差大于40 mmHg,一般状况可,随访中未发现明显瓣膜严重反流.结论 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多样性的特点,本文旨在为心外科医师在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治疗策略方面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儿童主动脉瓣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方法 分析35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资料.结果 高龄、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有相关性.结论 高龄、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朱贵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6,14(2)
【】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疗效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总结我中心近7年,所收治的17例2个月~16岁以下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疾病个体化治疗的经验及随访结果。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个体化治疗的17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患儿。男11例,女6例,年 龄:2月~16岁;体重:(3.1~51)kg。平均(15.6±5.2)kg;年龄分 布:<1 岁:2 例;1~3 岁 2 例,3~16 岁13例。 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合超声、CT及术中情况,手术方案实现个体化。 结果 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AVR)3 例,行Bentall术1例,行 Ross 手术2 例,行改良Ross 手术6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手术(AVP)5例。 结论 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个体化治疗给外科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而中远期主动脉瓣再次发生病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仪(TEG)在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ECABG)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行ECABG的46例患者。在本院或外院行冠脉造影术后,因病情危重,急诊转我院心脏外科拟行ECABG,术前行血栓弹力图检查,评价血小板及凝血情况,决定术前备血,指导术中及术后用血。结果 46例患者术前有针对性备血,及时补充血小板及相关血制品,手术平稳过度,术后早期出血3例。 结论 经过术前血栓弹力图检测,能明确患者血小板功能,基本血凝状况,根据情况,有的放矢,准备相应血制品及实施相应对策,从而提高手术质量,也避免不必要的血制品浪费。本文旨在为心外科医师在施行ECABG提供更多的临床输血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分析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非体外循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c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各55例,术前(T1)、术后即刻(T2)、第1天(T3)、2天(T4)、3天(T5)、4天(T6)、5天(T7)、6天(T8)、7天(T9)、10天(T10)、14天(T11)晨检测cTnI血清水平.结果 cTnI在OPCAB组与cCABG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直至恢复到正常水平.cTnI浓度峰值在OPCAB组较之cCABG组显著减低.术后发生心肌梗死9例,OPCAB组4例,cCABG组5例,cTnI均高于正常水平,无死亡.结论 cTnI血清水平在OPCAB组与cCABG组术后变化均表现为迅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观察cTnI血清水平变化,可较好判断心肌损伤程度,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