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76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5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1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54例精原细胞瘤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肿瘤标记的临床意义。收患者睾丸切除术前和/或治疗前的血清并贮存—40℃。对照组由16例初次放疗后1年内无症状的Ⅰ期精原细胞瘤患者组成。放免法测定NSE。对照  相似文献   
2.
背景和目的: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与重建长期造血的潜能,因此,造血干细胞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胎儿脐带血中富含造血干细胞,但单份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有限,不能充分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因此在体外培养使脐带血干/祖细胞数量扩增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知一些细胞因子可以在体外培养中使脐血干/祖细胞大量扩增.新近发现IL-6/sIL-6R(可溶性IL-6受体)或其融合蛋白可促使脐带血CD34+细胞中CD34+gp130+IL-6R-细胞亚群在体外培养中大量扩增.本实验旨在观察IL-6/sIL-6R在脐带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并探讨合适细胞因子组合.方法:脐血CD34+细胞用Mini MACS分离,然后在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液体培养基中体外培养7天或14天,培养前后分别进行有核细胞计数、用FCM(流式细胞术)测定CD34+细胞比例计算CD34+细胞总数及进行CFU-GM集落培养.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为空白对照组,SCF组,SCF+IL-6/sIL-6R组,SCF+FL+IL-6/sIL-6R组,SCF+FL组.结果:空白对照组和SCF组CD34+细胞数量在培养7天或14天后明显下降.SCF+IL-6/sIL-6R组培养7、14天分别使有核细胞及CD34+细胞绝对数扩增(7.1±2.4)倍、(39.0±14.0)倍及(1.8±0.7)倍、(4.8±2.4)倍;SCF+FL+IL-6/sIL-6R组(16.5±5.7)倍、(110.0±28.0)倍及(3.5±1.5)倍、(10.2±4.2)倍;SCF+FL组(17.3±3.8)倍、(104.0±21.0)倍及(3.6±2.1)倍、(8.4±3.5)倍.上述三组与对照组及SCF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SCF+FL+IL-6/sIL-6R组和SCF+FL组扩增效果优于SCF+IL-6/sIL-6R组(P<0.01),但是SCF+FL+IL-6/sIL-6R组和SCF+F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加sIL-6R浓度,当sIL-6R浓度为400 ng/ml时,细胞培养7天,SCF+FL+IL-6/sIL-6R组分别使有核细胞及CD34+细胞绝对数扩增(24.0±4.8)倍、(5.6±1.2)倍,优于SCF+FL组(P<0.05).结论:IL-6/sIL-6R可以和SCF、FL产生协同作用,使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扩增、并维持其分化潜能.但这种协同作用对sIL-6R的浓度存在一定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中TNF -α和IFN -γ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的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 (未化疗者 )外周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的表达率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肿瘤化疗者的外周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表达率显著高于尚未化疗者 (P <0 0 1)。肿瘤转移者血细胞的TNF -α和IFN -γ的表达率均显著低于肿瘤未转移者 (P <0 0 1)。结论 恶性肿瘤未能引起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明显变化 ;化疗可导致患者血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肿瘤转移能使患者血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为肿瘤化疗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为判断肿瘤恶性度和预后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对20例大肠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人体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检测。结果发现4例(20%)HPV16型扩增阳性,其中1例显示HPV16.18型双重阳性。初步表明大肠癌组织中存在HPV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肿瘤化疗机理,作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单参数分析方法,检测了4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细胞的凋亡(Apo)、S期细胞比率(SPF)和增殖指数(PI)的变化。结果表明,肿瘤患者血细胞A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化疗结束时进一步升高(P<0.01),化疗后1个月又恢复到化疗前的水平。肿瘤患者的SPF和P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化疗结束时明显减低,PI尤为显著(P<0.01),并持续到化疗后1个月。从而可见,化疗使患者血细胞Apo呈“一过性”增高,肿瘤的化疗机制主要是化疗药物使细胞增殖活性减低,细胞聚积在Go/G1期,同时药物诱导细胞凋亡增加,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大肠癌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对1995年4月~2005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1例合并糖尿病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在6.1~11.1 mmol/L,尿糖:(±)~( )。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全部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结论合理运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合并糖尿病的大肠癌患者能够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肝I/R组,牛磺酸预处理+肝I/R组;采用阻断肝动脉、门静脉30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作肝I/R模型。各组于再灌注3,6,24h分别采血,测定二胺氧化酶(DAO)数值,检测小肠功能;同步切取小肠,测定肠道组织中的SOD及MDA含量,评价肠道自由基损伤程度;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肝I/R组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和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肠病理损伤严重,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caspase-3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与I/R组同时间点比较,牛磺酸预处理+I/R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牛磺酸对肝I/R后小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科手术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笔者根据该病的4种类型提出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选择,旨在进一步规范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癌早期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资料,其中16例行局部切除术,6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主要首发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进行性黄疸60例(75.0%),腹痛不适40例(50.0%),畏寒、发热4例(5.0%),食欲不振、消瘦3例(3.75%),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物2例(2.5%)。术前B超、CT、MRI、胃镜/十二指肠镜、ERCP阳性率分别为82.26%、89.66%、91.3%、93.75%、94.29%。行十二指肠乳头局部切除术16例中,13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癌,2例为十二肠乳头腺瘤局部癌变;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共64例中,6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癌,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局部癌变。与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比较,局部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十二指肠乳头癌,十二指肠镜及ERCP是相对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应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局部切除术在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的前提下,术中确保切缘阴性,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