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热消肿膏配合西药治疗丹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热消肿膏配合西药治疗丹毒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6例用清热消肿膏配合青霉素治疗,对照组38例单用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发热、患肢红肿热痛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消肿膏配合青霉素治疗丹毒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含有定点突变的人胰岛素原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首先利用RT-PCR方法从正常流产胎儿胰腺组织获取野生型人胰岛素原eDNA;然后通过重叠延伸PCR方法在人胰岛素原cDNA上产生2个突变位点,使突变的eDNA编码的蛋白质含弗林蛋白酶的识别位点,该突变型胰岛素原cDNA片段命名为INS-M2;最后将INS-M2亚克隆至腺病毒载体系统的穿梭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并与骨架载体共转染至细菌内,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载体.结果:HindⅢ和Xho I酶切、Poc I酶切及测序均证实载体pAd-INS-M2构建成功.结论:构建的含定点突变人胰岛素原基因腺病毒载体pAd-INS-M2为进一步转染非胰岛β细胞,对糖尿病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胚胎期 2 0Gy137Csγ射线照射后对子鼠造血基质细胞的远期影响。方法 建立胚胎期受辐射小鼠模型 ;以细胞计数检测股骨骨髓有核细胞 (BMNCs)数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基质细胞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和干细胞因子 (SCF)的表达 ;用体外小鼠骨髓细胞培养法以粒单细胞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为指标观察基质细胞对正常骨髓造血的支持功能。结果 胚胎期受辐射小鼠BMNCs数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P <0 0 1) ,其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因子GM CSF和SCF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小鼠 (P <0 0 5 ) ,同时 ,胚胎期受辐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正常骨髓造血的支持能力也高于正常小鼠 (P <0 0 5 )。结论 2 0Gy137Csγ射线对发育中的小鼠胚胎的造血基质细胞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年大鼠破骨细胞体外培养及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研究骨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关键作用,建立成年大鼠(12 ~50 周龄) 破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凋亡观察。方法 大鼠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剪去两骺端,以αMEM 将骨髓细胞冲洗出, 并离心洗细胞2 次,置于αMEM 培养液,内含αMEM,体积分数为10% 的胎牛血清(FCS) 和1α,25(OH)2 Vit D3 10 -8 mol/L,在24 孔板内,以体积分数为5 % 的CO2 ,37 ℃,培养8 天。按原位DNA 末端标记(TUNEL)检测试剂盒方法染色细胞,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经活体观察、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染色,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骨片之陷窝的形成,证实培养的细胞为破骨细胞;TUNEL 检测,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破骨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裂解等凋亡细胞的典型变化与未凋亡的破骨细胞。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成年大鼠破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凋亡观察。 相似文献
6.
7.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巨核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变化,为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再分离富集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1](IL—11,50ng/ml)和肝素(25U/ml)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免疫表型(CD34^+、CD41a^+、CD61^+、CD34^+CD41a^+及CD34^+CD61^+)、巨核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检测。结果显示:脐血CD34^+细胞能够有效地向巨核细胞分化,CD41a^+和CD61^+细胞比例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在扩增第7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41±2.80)%和(1.89±1.43)%];CFU—Mk大集落在扩增第7天达到高峰((20.66±32.79)倍],小集落在扩增第10天达到高峰[(435.62±482.65)倍];在培养7、10和14天时巨核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8±9.64)%、(26.87±9.03)%和(52.46±11.74)%,其中培养7天和10天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天的凋亡率显著高于7天和10天(P均〈0.05);巨核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随着扩增天数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培养0到10天阶段下降明显.结论:采用TPO+IL 11+肝素组合.可以有效地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培养7天,CFU—Mk大集落扩增倍数、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均达高峰,这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较佳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脐血(CB)和骨髓(BM)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的差异。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法分离人CB及BM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制备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TPO+白介素11(IL—11)或TPO+IL11+肝素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CD34^+、CD41a^+及CD34^+CD41a^+细胞)免疫表型、巨核细胞凋亡率及DNA含量,并以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法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计数。结果表明:14天培养中,CB来源细胞在总细胞数、CD41a^+及CD34^+CD41a^+细胞扩增倍数上均高于BM(P均〈0.05)。0天CB及BM来源CD34^+细胞在CFU—GM、BFU—E及总的CFU—Mk的形成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CD34^+细胞形成的CFU—Mk以大集落为主,其数量高于BM(P〈0.05);在培养7、10和14天,CB及BM来源细胞CFU—GM扩增倍数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细胞的BFU—E及总的CFU—Mk扩增倍数均高于BM(P均〈0.05)。14天培养中CB和BM来源巨核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NA含量检测发现,14天培养中CB来源巨核细胞始终以2N细胞为主(比例〉90%),而BM来源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4N、8N及以上倍体巨核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CB来源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能力高于BM,它可能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较好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近年生物学科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向放射医学领域的渗透,使对辐射诱发细胞凋亡现象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长期以来,放射生物学者按死亡出现的时间将细胞死亡分为间期死亡和增殖死亡。近年来KerrJ等学者用细胞凋亡来描述具有一系列特征性形态变化的细胞死亡过程,细胞凋亡是在一系列相关基因参与下发生的生化级联反应的结果。ICE基因在哺乳类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ICE/Ced-3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包括:ICE,ICErel-Ⅱ,ICErel-Ⅲ,Nedd2/Ich-1,Tx/Ich-… 相似文献
10.
张宇光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92,(1)
实验选用小鼠L5178Y淋巴细胞,在Fischer's培养基中37℃悬浮培养,分别水浴加热至42℃、43℃和44℃,并与照射细胞(6Gy)比较,观察同步细胞各时相及非同步细胞的集落计数,结合伊红染色,测定细胞存活分数;以~3H-TdR掺入测定细胞内核素溢露,说明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观察膜的形态改变说明细胞死亡模式;并以流式细胞计测定细胞DNA含量.结果如下:同步化细胞热效应,加热组;44℃15分加热后,M期细胞存活最低,热敏感性最高,此后存活分数逐渐升高,G_1期达最大值,继之逐渐下降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