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53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9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型自扩张食管支架术后局部血流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管支架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重要手段。但支架术后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炎症、溃疡、出血、再狭窄等,严重影响了支架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管支架术后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从而为食管支架的损伤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实验犬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成年、健康,体质量8~10kg。食管“Z”形支架由江苏淮阴西格玛公司提供,扩张后长度为10cm、直径2.5cm,由医用不锈钢细丝编成“Z”形单体,再由多个单体纵向连接而成,配有相应的传递装置。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日本A…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不规则乳头(合并憩室50例、手术后43例、无明确病因的肠腔走行异常10例)的胆总管结石(CDS)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103例不规则乳头的CDS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34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34例行乳头气囊扩张术(EBD组);35例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ST+ EBD组).均根据实际情况在乳头治疗后行取石网篮和(或)气囊取石,部分患者以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少数巨大结石无法一次性取石仅放置塑料支架.结果 96例ERCP成功;EST小切开联合EBD与单纯EST比较,虽然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却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出血发生率(P<0.05);较单纯EBD,则显著提高了一次性取石成功率(P<0.05),减少了碎石网篮使用率,且明显降低了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P<0.05).结论 不规则乳头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成功率仍较高;EST小切开联合EBD对不规则乳头CDS患者维持了较高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多因素诱发、多环节累及并有多种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治疗采用奥曲肽、血浆、白蛋白和柴芍承气汤的三联疗法,继以营养支持,对其多个重要环节采取多种预防性措施多管齐下的治疗策略和方法,阻断其级联反应、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前阶段(1995-2002年)40例均为特发性SAP,无死亡也无严重并发症,后阶段(2008-2018年)63例包括胆源性与高脂血症性SAP,病情更严重,共103例,死亡3例,死亡率2.9%,有多种严重并发症也被成功救治。文中特别提到预防性治疗这一理念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也有不少自主创新的内容值得提供给国内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胃及十二指肠食管反流对致癌剂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3种动物模型: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术后均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出食管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反流组出现严重食管粘膜损害,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且发生率高,病变严重程度D组〉D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食管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分布的变化,以及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支架术后1、2、4、8周组织中CD3、CD19、CD68的表达状况,从而反映出巨噬细胞(MΦ)、T-淋巴细胞(T-LC)、B-淋巴细胞(B-LC)的浸润及分布状况。制备再狭窄组织的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组织中3种细胞的含量变化。采用特殊染色法分析组织中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6.
有文献报道,夜间酸突破,指夜间有≥60分钟胃pH<4(NAB)与某些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用每日早晨一次质子泵阻滞剂(PPI)往往不能控制夜间胃高酸度,睡前给予150mg或300mg雷尼替丁则能减少NAB。 相似文献
7.
67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内镜下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为置人支架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据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患者Bismuth分型进行比较.ERCP下胆管狭窄部分别置人金属和塑料支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指标.随访1年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MRCP与ERCP对患者Bismuth分型结果基本相似,仅对Ⅰ型与Ⅳ型判断略有偏差.所有患者中置入金属支架21例,双侧塑料支架10例,单侧塑料支架36例.术后1周腹痛、发热及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黄疸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ERCP术后1个月,单侧金属支架组与双侧塑料支架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值较单侧塑料支架组显著降低(P<0.05),而金属支架组与双侧塑料支架组患者间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能显著缓解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尤其是出现阻塞性黄疸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胶原含量变化在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6只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4组,采用“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植入“Z”型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经特殊染色,计算胶原纤维的体积密度,同时采用放免方法检测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氨基酸成分分析法检测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结果 术后1、2周,食管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较正常明显升高,术后4、8周,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术后4周内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染色强度呈上升趋势,4周后胶原含量则趋向于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检测结果变化与胶原染色基本一致,术后4周组织的氨基酸含量较术后2周升高显著,术后8击与4周的氨基酸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再狭窄主要表现为纤维化,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组织中胶原纤维尤其是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在支架术后4周内呈上升趋势,4周后逐渐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Z"型及网状食管支架置入后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Z型及网状支架置入实验犬食管后局部的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Z型组和网状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或网状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 wk分批处死每组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能有效地固定食管支架.支架术后1,2 wk局部食管粘膜炎症反应显著,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食管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术后4,8 wk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并连接成片,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炎症反应缓解.两组实验标本病理形态基本相似,仅"网状"组于术后1,2 wk炎症反应明显,粘膜广泛出现溃疡.结论支架术后食管组织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4,8 wk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网状及Z型支架术后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网状支架术后局部炎性反应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三联疗法作为初治方案以及序贯疗法或四联疗法作为补救方案根除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A)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间261例胃镜下尿素酶法诊断的PUA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采用PPI三联疗法、铋剂三联1周疗法进行根除,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PUA患者经上述抗Hp治疗后继续4周抗溃疡治疗,停药1月后复查胃镜并比较两种方法对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的疗效差异。对于首次三联疗法根除Hp失败者,随机应用10日序贯疗法和PPI、铋剂四联1周疗法再次行Hp根除。观察疗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1个月后采用”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统计分析采用符合方案(PP)群组分析和意向治疗(ITT)群组分析。结果相比于铋剂三联疗法,PPI三联疗法Hp根除率(ITT:77.7%vs62.6%;PP:79.5%v564.1%;P〈0.05)及溃疡愈合率(ITT:78.5%vs64.9%;PP:80.3%vs66.4%;P〈0.05)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TT:10.8%vs16.8%:PP:11.0%vs17.2%;P〉0.05)。对于首次三联疗法失败者以10日序贯疗法补救,Hp根除率较高(ITT:84.6%vJ61.5%;PP:86.8%v563.2%;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四联疗法低(ITT:12.8%VS35.9%;PP:13.2%VS36.8%;P〈0.05)。结论PPI三联1周疗法进行Hp感染根除可作为PUA患者首选,有较高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首次根除失败者可优先改用10日序贯疗法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