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瓣膜手术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瓣膜置换及左心耳结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二尖瓣置换(MVR)时间、双瓣置换(DVR)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后的心脏节律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体外循环时间MVR、DVR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功能、健康自评、躯体疼痛、生活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功能、健康自评、生活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  相似文献   
2.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心电图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动态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RIPC)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心电图(ECG)变化、心律失常情况,从心电图角度评价肢体RIPC的心肌保护效果. 方法 选取60例体重7 kg以下室间隔缺损婴幼儿,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预处理组在心脏手术前予以上肢RIPC两次;于RIPC实施时、术后1 h及24 h描记12导联ECG,术后持续ECG监测记录24 h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结果 RIPC实施过程中,ECG无ST-T改变,无心律失常;手术后2组患儿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h,对照组ST-T改变发生率高于处理组(7/30,4/30,P=0.01),术后24 h内对照组出现心律失常事件22例,高于处理组16次(22/30,16/30,P=0.04). 结论 从ECG及术后心律失常方面,可反映出RIPC对婴幼儿心脏手术相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HH(Sonic hedgehog)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HH)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区移植部位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获得BMMSC后,电转染法将SHH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实验动物20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5组,每组40只;分别在梗死与正常交界部位移植BMMSCSHH(转染组)、等量的BMMSC(细胞组)、pcDNA3.1-ShhDNA(基因组)、BMMSC和pcDNA3.1-ShhDNA的混合物(混合组)、等容积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于移植后第8周取正常心肌与心肌梗死交界区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管,通过血管密度分析法分析各组间交界区血管密度差异。结果经CD34免疫组化染色后行血管密度分析显示:转染组(36.48±5.22)较对照组(16.71±3.41)血管密度增加(P〈0.01);较细胞组(29.46±2.27)、基因组(28.78±2.91)及混合组(29.55±4.55)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BMMSCSHH移植能有效表达目的基因、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转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对胸中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综合疗效,将160例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左胸路径组70例和右胸路径组90例。左胸路径组患者行左胸两切口入路手术,右胸路径组患者行右胸三切口手术入路。结果显示:与左胸路径组相比,右胸路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淋巴结清扫率明显升高(P<0.05),1年转移率、3年转移率明显降低而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VEGF、VEGFR、HI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而PTE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右胸路径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因此,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对胸中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中VEGF-HIFα-PTEN表达水平和肿瘤转移有不同影响,临床上应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探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在足第1趾毁损伤后趾及趾残端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治疗1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稳定表达的细胞株,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功能分析和对缺血性心脏疾病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PA,然后将其转入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后,用RT PCR,ELISA和发色底物法观察外源性TPA表达情况。结果: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PA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获有效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TPA蛋白表达定量检测结果为每24小时643.5ng/106个细胞,高于未转pcDNA3.1(+)TPA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每24小时19.2ng/106个细胞;发色底物法测得外源性TPA活性为每24小时122.6U/106个细胞,亦高于未转pcDNA3.1(+)TPA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每24小时5.8U/106个细胞。结论:pcDNA3.1(+)TPA转入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外源性TPA基因获有效表达,该细胞模型将成为TPA功能研究和缺血性心脏病基因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端蒂足内侧筋膜皮瓣修复趾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2009年我科应用远端蒂足内侧筋膜皮瓣修复趾损伤18例,缺损面积大小约1.5 cm×2.0 cm~2.5 cm×4.5 cm。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5例皮瓣远端出现水泡,给予抬高患肢及局部拆线、皮瓣按摩或肝素湿敷皮瓣边缘,皮瓣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7例,皮瓣红润、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结论远端蒂足内侧筋膜皮瓣修复趾损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被认为是血管系统内初期血栓清除的关键酶。目的:构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表达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6在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脐静脉内皮细胞取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健康产妇分娩后胎盘脐带,pcDNA3.1为Smith Kline Beecham公司赠送。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并将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转基因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表达情况、发色底物法检测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以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观察对象,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定量及活性测定结果。结果: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定量表达结果为568.6ng/10。细胞/24h,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得为17.8ng/10。细胞/24h。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为108.8IU/10。细胞/24h,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得为5.6IU/105细胞/24h。结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获有效表达。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入人体细胞确立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不同时程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自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5例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相关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APS)分组:A组使用APS(37例)、B组未使用APS(38例),两组再依据体外循环(CPB)时间不同而分亚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剂量联合用药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A、B治疗组各53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用口服低剂量沐舒坦、红霉素及氨茶碱,B组加用口服低剂量必嗽平、小青龙颗粒,静脉滴注强力霉素。观察3组治疗效果。结果A、B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94.3%,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临床控制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低剂量药物组合在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作用显著,在慢支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