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小阴唇肥大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外阴发育畸形, 不但影响会阴部外观形态, 而且因其不易清洗产生异味、摩擦引起疼痛不适、影响尿流方向、性生活质量, 给女性心身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女性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 女性对外阴部形态认识和感观美学意识迅速提高, 会阴部整形美容手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解决小阴唇肥大引起的功能障碍和美学缺陷。研究表明, 非手术方式, 如双极射频和激光治疗可填补女性追求小阴唇美学和功能改善, 而无需手术治疗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Smad蛋白(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中有关传导分子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切取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的部分瘢痕疙瘩组织,正常者的皮肤作为对照组;细胞总RNA提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IEG、Smad2、Smad7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TIEG、Smad2 mRNA表达远高于正常皮肤,Smad7 mRNA表达低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表达TIEG增高,使表达Smad2增强,Smad7减弱,促使瘢痕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鱼嘴形切口在色素痣分次手术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中小面积色素痣患者采用鱼嘴形切口进行分次切除治疗,每次间隔3~6个月,切除至皮损缩小到能够直接切除缝合。结果:本组30例色素痣患者采用鱼嘴形切口分次切除治疗后,术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皮损周围组织无明显牵拉变形现象,最终术区瘢痕不明显,视觉效果良好,医师与患者均对治疗后效果满意。结论:鱼嘴形切口在色素痣的分次切除中克服了传统梭形切口长宽比较大的缺陷,增加了皮损单次切除面积,减少了手术总治疗次数,操作方法相对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小干扰RNA(siRNA)封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诱导早期基因(TIEG)的表达,观察对成纤维细胞TGF-β/Smads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分子RNA干扰(RNAi)技术,用脂质体将pSUPER.gfp/TIEG2转染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阻碍内源性TGF-β/Smads信号转导的条件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IEG、Smad2、Smad7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胶原ⅠmRNA表达水平。结果 pSUPER.gfp/TIEG2可有效干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TIEG的表达,并使Smad2mRNA表达减弱,Smad7mRNA表达增强;同时α-SMA和胶原ⅠmRNA表达减弱。结论针对TIEG基因的siRNA干扰质粒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能明显抑制TIEGmRNA表达,并使其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瘢痕疙瘩中成纤维母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期法耳垂再造修复外伤性耳垂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单侧外伤性中重度耳垂缺损患者15例,一期行残余耳垂创面耳后埋置,二期行耳下区任意皮瓣折叠耳垂再造,术后随访再造耳垂形态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再造耳垂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且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再造耳垂外形、血运良好,质地、色泽与周围接近,患者对手术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二期法耳垂再造,是修复外伤性耳垂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透明质酸(HA)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人体基质内的多聚糖,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由于HA具有较高的组织相容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机体免疫反应的发生。HA对于创面皮肤屏障的修复和局部炎症的调节也有一定作用;此外,HA还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是作为创伤敷料的理想选择材料,不同分子量的HA在改善面部皱纹及修饰面部轮廓中也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HA的理化性质、生物特性及在整形外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比常规注射方法与无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50例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瘢痕疙瘩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1ml注射器组和无针注射器组,均进行瘢痕内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每位患者行4次注射治疗,每次间隔时间1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瘢痕大小、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瘢痕总体厚度及注射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4次治疗后,其瘢痕长度、宽度、深度、瘢痕量表评分等均有显著改善;无针注射器组对瘢痕的宽度和柔软度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时,无针注射组对比有针注射组在减轻瘢痕宽度以及改善瘢痕柔软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改善瘢痕总体厚度方面与常规注射方法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失神经支配眼轮匝肌超微结构及胶原纤维含量变化,为选择最佳修复时机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作大鼠失神经支配眼轮匝肌模型,分正常组,术后1、3d,1、2、4、6周组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Masson染色检测胶原纤维与肌细胞面积比的变化。结果 (1)不同时间组肌组织中胶原纤维与骨骼肌细胞面积比总体有差异(P0.05),并且随着失面神经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2)失神经肌组织超微结构由正常的结构功能,随时间的延长,肌纤维膜系统肿胀、排列紊乱、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变性、溶酶体增生等并进一步加重。结论随着失神经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增多、肌肉萎缩越明显,肌组织失神经损伤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应在发现损伤后尽早修复,以恢复面神经支配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大鼠眼轮匝肌失神经支配后肌细胞直径与酶含量的变化,为临床面神经损伤最佳手术修复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面神经损伤大鼠模型,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及比色分析技术,分别观察面神经离断术后第1、3天,第1、2、4、6、8周眼轮匝肌肌细胞直径和Ca2+-ATP酶、Na+-K+-ATP酶含量的变化.结果:面神经离断术后眼轮匝肌肌细胞直径从正常值降到只占正常值的20%;Ca2+-ATP酶、Na+-K+-ATP酶的灰度值亦分别从术后1天的(1.24±0.17)、(8.55±0.36)增加到术后8周的(1.42±0.10)、(9.74±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面神经离断术后眼轮匝肌肌细胞直径、Ca2+-ATP酶、Na+-K+-ATP酶含量下降,并且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提示面神经损伤修复手术应早期进行,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