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3篇 |
内科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6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97篇 |
预防医学 | 43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9篇 |
中国医学 | 28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二黄散对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影响。方法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用二黄散治疗前后血液中IFN-γ,TNF-α,IL-4和IL-10变化情况。结果 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用二黄散治疗后,IFN-γ,TNF-α升高,IL-4,IL-10下降。结论二黄散能使高危型HPV感染者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降低,使细胞免疫占优势,从而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评价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显微外科技术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5年至2002年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41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根据CT和MR的表现,将其分为大、中、小3型,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是早期出现单侧和双侧视力下降,视野改变不典型.MRI特点为明亮均一的增强,肿瘤中心在鞍上,伴基底硬膜尾征,蝶鞍不扩大.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有关,中、小型肿瘤全切除率较高.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显露满意和手术效果好,明显优于单侧额下入路.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早期出现视力下降,以中、小型肿瘤为主.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完全及安全地切除,小、中型肿瘤宜采用眶上匙孔入路,中、大型肿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大型肿瘤宜采用眶颧入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检测6例正常子宫内膜、14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MDM2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MDM2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p53基因在正常、增生性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增高,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MDM2基因在增生性内膜中较癌变内膜表达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具很好的相关性(P<0.01)。认为p53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相关。MDM2可能与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在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组织中可能存在p53对MDM2在转录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The effects of nanometer realgar uterine cervix cancer cell line SiHa cells and suspension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human oncogenic genes HPV16E6/E7 were investigated. A "micro-jet effiux" strategy wa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SiHa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s (6.25, 12.5, 25 and 50 mg/L)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12, 24, 48 and 72 h). The inhibitive effect of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on growth of SiHa cells was detected by MTT method. Speci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poptosis were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DNA fragments electrophoresis. The apoptotic rate was quantifi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The expression of HPV 16E6/E7 mRNA and protein was assay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25--50 mg/L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for 48 h, the survival rate of SiHa cells was decreased, and apoptotic rate markedly increased in a time- an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EM and DNA electrophoresis revealed the speci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poptosis. The apoptotic rate of SiHa cells treated with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nd G0/G1 phase arrest appeared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in 25 and 50 mg/L for 48 h.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ssay indicated that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reduced the HPV16E6/E7 gene expression. Nanometer realgar suspension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 apoptosis of SiHa cells. 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down-regulation of the HPV16E6/E7 gene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相似文献
7.
8.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Gal-1)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作用及与高危型HPV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柳州市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54例宫颈癌、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0例宫颈正常组织中Gal-1蛋白的表达;并用HC-Ⅱ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情况。结果 Gal-1在正常宫颈、CINⅠ~Ⅱ、CIN 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5.0%、53.3%、48.1%;晚期宫颈癌组织中Gal-1的表达率(83.1%)明显高于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率(34.2%)。宫颈癌中Gal-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5)、肿瘤低分化(P<0.05)、临床分期(P<0.01)和HR-HPV的感染(P<0.05)有关,但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 Gal-1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HR-HPV可能通过诱导宫颈上皮高表达Gal-1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