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男性创伤性尿道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男性创伤性尿道狭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14例同时联合尿道造影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超声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14例联合检查中,造影检查有2例前尿道狭窄漏诊,2例狭窄近侧结石未发现,2例正常后尿道误诊为狭窄,2例后尿道狭窄长度不能估计;2例会阴部瘘管造影清晰显示而超声显示不佳。结论超声在狭窄定位、长度测量、瘢痕范围估测及显示继发结石等方面优于造影,造影显示瘘管清晰,必要时两者应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因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复习3例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均为输卵管结扎术后1~2年发现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CT及B超提示膀胱前壁肿块,但膀胱黏膜光滑。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膀胱前间隙并累及膀胱前壁。病理检查:眼观为灰白色质韧的结节状肿块,镜下见炎性假瘤的病理特征及不同程度炎症背景,有组织疏松区、黏液样区、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排列杂乱,细胞较大,光镜检查时易误诊为肉瘤,但缺乏核异型。3例均成功行肿块连同部分膀胱壁切除术,随访3~5年无复发。结论 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形态上需与软组织肉瘤、结节性筋膜炎、术后梭形细胞结节、间质性膀胱炎等疾病相鉴别,既往输卵管结扎术和感染可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临床病理表现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等方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超微结构。结果:光镜的典型特点是肿瘤细胞弥漫性排列,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胞质内可见透明状小体,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膜厚,核仁清楚,有的细胞核呈空泡状。部分核偏向一侧似浆细胞样。细胞内外见红染的包涵体。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可表达多种抗原。电镜观察特异性表现是胞质内见中间丝及圆形不规则形纤维状或轮状小体。结论:肿瘤细胞弥漫排列呈浆细胞样,免疫组化多方向表达,可向神经性、上皮性、肌性等方向分化。电镜下胞质内中间丝及纤维轮状小体是特异性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PH患者合并前列腺炎与膀胱出口梗阻(BOO)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BPH患者300例.年龄47 ~ 93岁,平均69岁.按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单纯BPH组136例,PSA(4.9±8.3) μg/L,前列腺体积(41.4±18.1)ml,IPSS评分(21.9 ±7.0)分;合并前列腺炎组164例,PSA(7.0±8.5) μg/L,前列腺体积(48.7±20.7) ml,IPSS评分(27.5±5.1)分.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检查梗阻指标的差异.结果 单纯BPH组与合并前列腺炎组的Qmax分别为(8.8±4.8)ml/s和(6.3±3.7) 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分别为(96.7±33.0)cm H2O(1 cm H2O=0.098 kPa)和(113.2 ±39.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ams-Griffiths(A-G)指数分别为77.7 ±31.9和93.9 ±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hafer分级值分别为3.3±1.5和4.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炎症(OR=2.66,P=0.002)、前列腺体积(OR=1.37,P=0.000)、Qmax(OR =0.72,P=0.000)与Schafer分级有相关性.结论 前列腺炎会加重BPH患者BOO程度.  相似文献   
5.
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的菌群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67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尿液的细菌学培养情况(分离的病原菌进行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病原菌376株,阳性率达24.0%;其中革兰阴性细菌占5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D-内酰胺酶率分别为59.8%和47.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达到54.7%和88.2%。结论: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出现多重耐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钬激光腔内治疗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钬激光腔内治疗18例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1~14岁(平均6.6岁)。输尿管结石6例,上段1例、中下段5例,结石直径0.5~0.9cm;后尿道及膀胱结石7例,结石直径0.8~1.5cm;先天性单纯性输尿管口囊肿3例,直径2.0~3.5cm;前、后尿道狭窄各1例,长度分别为0.4cm和0.5cm。进行输尿管镜和小儿膀胱镜下钬激光腔内微创治疗。结果6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输尿管碎石术、7例小儿膀胱镜下钬激光膀胱结石碎石术、3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输尿管囊肿去顶开窗术和2例尿道狭窄内切开加瘢痕组织切除术均一次成功,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5min,平均16min。尿道狭窄术后留置导尿管2周,拔管后次H出院;其余患儿术后留置导尿管1~3d,住院2~5d。术后2周拔除双J管。碎石术后随访2~12个月无残留和复发,原伴随的肾积水消失;输尿管口囊肿术后随访3~9个月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狭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各预防性尿道扩张1次,随访4~12个月排尿通畅。结论钬激光腔内治疗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安全、有效、微创,但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下尿道切开及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治疗以及尿道内切开及电切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尿道内切开及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11例,分析和总结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其中单纯尿道内冷刀切开术4例,冷刀切开加瘢痕电切术6例,失败1例,手术成功率90.9%。术后随访6个月~5年,9例排尿通畅,1例仍需长期尿道扩张,总治愈率81.8%。结论:尿道内切开及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微创、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尤适用于尿道狭窄段较短者。  相似文献   
8.
袁丹  陈映鹤 《华西医学》2007,22(4):928-929
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从尿动力学的角度定义,是指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处各种原因导致的尿液流出道阻力升高,其发病率极高。引起这一改变的常见疾病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hyperplasia,BPH)、尿道狭窄、肿瘤、结石、发育异常等。膀胱出口梗阻的主要危害为引起膀胱逼尿肌结构、功能及神经支配的变化,导致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impaired detrusorcontractility,IDC)和膀胱顺应性的改变等病理变化[1],继而产生尿潴留、尿失禁及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探讨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和作用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在逼尿肌的自主神经支配、生长发育、增生肥大、胶原沉积增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和膀胱顺应性改变等病理变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方面。1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原性输尿管膀胱损伤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医原性输尿管膀胱损伤患者47例,男7例,女40例.其中妇产科手术损伤38例、泌尿外科5例、普外科4例. 结果 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16例,其中断裂14例,输尿管壁部分撕裂伤2例;行输尿管断端吻合术13例,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1例输尿管镜手术引起输尿管穿孔者予终止手术并留置双J管,1例被迫切除肾脏;术后3~7 d发现输尿管损伤7例,其中输尿管下段被结扎4例.输尿管阴道瘘3例,均于术后2周内行输尿管下段膀胱再植术.术中发现膀胱损伤19例,膀胱壁不规则撕裂长约1~3 cm;行膀胱修补术17例,由腔镜和TVT手术引起膀胱穿孔2例予留置导尿1周;术后1周~1个月发现膀胱阴道瘘5例,均于3个月后行瘘管切除修补术.术后47例随访5个月~11年,平均47个月,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 结论 医原性损伤重在预防,术中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可避免二次手术;术后出现尿瘘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及中西药协同治疗急性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嵌顿伴绞痛13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本组137例,男101例,女36例,年龄16~80岁,平均3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