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为了明确农艺性状对青贮玉米产量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客观评价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实际贡献.本研究选用16个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利用DPS统计软件,对生物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与茎粗(r=0.66621**)、株数(r=0.5789**)和株高(r=0.5534**)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重(P=4.54283)对产量贡献最大,茎粗(P=4.0889)对产量的贡献次之,同时通过出苗-吐丝天数所起的间接效应均为正值.通过增加茎粗和茎秆重量,适当延长生育期,适度增加株高,有助于青贮玉米整体产量水平的提高.在青贮玉米高产育种中应对茎粗、株数、株高、茎秆重和生育期进行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间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手术期间应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评估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肢体疼痛、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静脉血栓预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肢体疼痛、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T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能有效识别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强化了临床骨科护理人员血栓风险预防意识,从而降低了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14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抗感染治疗前后hs-CRP、PCT水平变化.结果 感染组患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hs-CRP、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水平低于T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hs-CRP、PCT水平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的hs-CRP、PCT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上升,经抗感染治疗后下降;采用hs-CRP、PCT联合检测对于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颅内出血(ICH)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ITP合并ICH患儿20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ICH的ITP患儿4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除皮肤瘀点、瘀斑外其他出血症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尿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现颅内出血前有头颅外伤病史者占35%,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18例(90%)患儿血小板计数< 20 × 109 /L时出现ICH,其中15例(75%)血小板计数< 10 × 109/L时出现ICH.血小板计数< 10 × 109 /L者死亡4例,血小板计数高10 × 109 /L者死亡1例,诊断1周内出现ICH的患儿病死率为28%,诊断1周后发生ICH的患儿病死率为18%.结论 血小板计数在ITP发生ICH中并不是绝对因素,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伴有头部外伤和(或)血尿表现的ITP患儿应警惕ICH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t=2.948,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r值为0.572~0.736,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结论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维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相似文献   
7.
包虫病是新疆多发的寄生虫病 ,其中肝包虫病发病率占6 5 %~ 75 % [1] 。我院 1988— 2 0 0 1年共收治肝包虫病患者 95例。采用内囊摘除、残腔开放术治疗 ,均获满意疗效 ,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5例 (99个包虫 ) ,男 6 0例 ,女 35例 ,年龄最大 5 9岁 ,最小 14岁 ,汉族 4 3例 ,哈族 4 9例 ,回族 2例 ,维族 1例。其中有 76例来自牧区或有牧区生活史。包虫并发感染 33例 ,其中 19例并发胆瘘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经急诊手术治疗治愈。2 治疗与结果2 .1.  手术方法 本组 95例 ,术前经B超定位检查 ,并在体表标记投影。采用…  相似文献   
8.
多数医院感染为接触性传染,主要是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以及患者或工作人员的手使细菌移位而导致感染。手是医院内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特别是重症抢救的医务人员在未做有效防备的情况下感染率更高,特殊环境可使医护人员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的职业危险,因此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肠瘘病人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40%~60%.随着营养支持治疗中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广泛开展,加之联合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应用,使得肠外瘘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大大改变,病死率降至10%~20%.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肠瘘病人16例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68例72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0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72只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者8只眼,其中浅Ⅰ度6只眼,浅Ⅱ度1只眼,浅Ⅲ度1只眼。发生手术后1~3d的有3只眼,术后4~7d的有5只眼,发生后即给予对症治疗,7只眼恢复正常,1只眼由浅Ⅲ变为浅Ⅰ。经3~24个月内随访,眼压控制理想,结膜滤过弥散或局限,仅1例有明显的虹膜后粘连,其余病例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高,注意术前降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术中操作准确,可减少浅前房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