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治疗组(A组)与辛伐他汀40mg/d治疗组(B组),每组24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10.6±2.9)mmol/Lvs(15.7±1.9)mmol/L(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ACS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早期给予足量的辛伐他汀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治疗组(A组)与辛伐他汀40mg/d治疗组(B组),每组24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10.6±2.9)mmol/Lvs(15.7±1.9)mmol/L(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ACS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早期给予足量的辛伐他汀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药物复律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转复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110例使用伊布利特行药物复律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率59.1%;转复组在年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比率、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及左房内径等方面均小于未转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例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频发室性早搏;2例发生非持续性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疗效肯定,转复成功率与年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等因素有关。用药期间有发生TdP的可能,做好用药期间的监护可以显著减少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及LDL-C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显著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对ACS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