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和受体2型(AT2-R)mRNA在心房颤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38例因心脏疾患住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97±13.87)岁(18~77岁),分为3组:窦性心律组(SR组,1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AF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13例),慢性心房颤动组(cAF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14例).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AT1-RmRNA、AT2-RmRNA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AT1-R受体蛋白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R组和pAF组相比,cAF组患者的平均左心房直径明显增大(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P<0.05);心房肌组织中AT1-R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0.05),AT2-R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AT1-R mRNA表达与左心房直径负相关(P<0.005);AT2-R mRNA表达与左心房直径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AT1-R蛋白阳性染色在SR组主要见于细胞膜,在cAF组患者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结论:cAF时,AT1-RmRNA表达下调,AT2-R mR-NA表达上调,说明存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RAS可能是通过促进心房结构重构形成,从而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APP—A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从1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15例正常对照者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RT—PCR检测PAPP—A的mRNA表达,同时检测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SAP组(P〈0.01),但UAP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但低于AMI组。正常对照者和SA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存在PAPP—AmRNA低水平表达,ACS患者的表达显著增加。ACS的血清PAPP—A水平和单核细胞PAPP—AmRNA表达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16,0.706,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活化的单核细胞表达和合成释放PAPP—A增加,与hsCRP水平正相关,提示PAPP—A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参与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讨论单次经鞘管注射那屈肝素钙在导管室中运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所用的那屈肝素钙剂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CK、CK-MB、TnT对再通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介入干预(direct PCI)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估测梗死(MI)面积的可行性.方法:对直接PCI成功的60例AMI患者入院后连续抽静脉血测定血清CK、CK-MB及TnT水平,入院10-30d内做核素心肌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指数(infarct size index,ISI).以测定的生化指标拟合释放曲线,分别以其峰值、所测定总值及术后16小时内曲线下面积与ISI做相关性比较.结果:直接PCI术后即刻血清CK、CK-MB以及TnT浓度迅速升高,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5).CK、CK-MB及TnT在发病24小时内释放曲线基本呈现出单峰特征.所测血清CK、CK-MB及TnT的峰值、累积值及释放曲线下面积与ISI都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TnT释放曲线下面积与ISI相关性最好(r=0.58;P=0.0012).TnT释放曲线下面积与ISI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39 × 10-4X 0.20.以ISI=3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TnT释放曲线下面积做t检验,发现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接PCI术后16小时内TnT释放曲线下面积对ISI的临床估测价值为85.2%、特异度为84%、敏感度为100%.ISI小于30%的占88.46%(以ECT=30%,TnT-Area=688 g·h/L为界限).结论:直接PCI治疗后TnT 16小时内曲线下面积可以用来估测心肌MI面积. 相似文献
5.
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是的年来发现的具有明显心甩细胞保护作用的一类药物。其心肌细胞保护的机制尚未安全阐明,此对有关假说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降压药物与男性性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2000-11/2001-01门诊和病房的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结果:服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患者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的发生率高。服用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ED的发生率与未服用利尿剂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7.2%和49.3%,P>0.05)。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ED的发生率高(66.7%,59.5%),与未服用者(43.7%,4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对性功能有改善的趋势。结论:降压药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应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单核细胞PAPP-A表达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周血单核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从1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7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5例稳定性心绞痛及15例正常对照者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RT-PCR检测PAPP—A的mRNA表达,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 结果 正常对照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存在PAPP—AmRNA低水平表达,ACS患者的表达显著增加;PAPP—A表达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06,P〈0.01)。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单核细胞PAPP—A表达增加,与hsCRP水平正相关,提示PAPP—A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循环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循环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42例患者,男19例,女23例,年龄37-80(63.02±10.66)岁。按有无心房颤动病史分为三组:窦性心律组(SR组)1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AF组)15例,慢性心房颤动组(cAF组)13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循环血浆肾素、AngⅡ、Ald浓度。结果cAF组患者平均左心房直径与SR组和pAF、组相比明显增大(分别增大45.3%和31.8%,P<.01),而且cAF组患者循环血浆肾素、AngⅡ、Ald浓度与SR组相比明显升高(分别升高83.3%、61.7%、34.2%,P<0.01-0.02)。三组患者左心房直径与其循环血浆肾素、AngⅡ、Ald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0.01)。结论心房颤动时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Ald的激活。RAS和Ald可能参与了心房结构重构的发生。Ald的作用靶点可能主要是心房间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近期与远期预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 (endothelin ,ET)是一种缩血管肽。ET 1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亚型。然而 ,有关ET 1在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作用的临床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直接和挽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再灌注对ET 1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l)AMI组 :1998年 11月至 1999年 5月 ,在我院行直接或挽救性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共 4O例。男 30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 1± 9)岁。其中直接PTCA组 2 6例 ,男 19例 ,女 7例 ;挽救性PTCA组 14例 ,男 11例 ,女3例。 (2 )对照组 :体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