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66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70篇 |
综合类 | 95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及软组织手术对痉挛性脑瘫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轻度脑瘫的治疗方法及软组织手术适应证。方法:34例随分两组,A组软组织手术组17例, 的软组织矫形术;B组SPR手术组17例,行神经一根不同比例的切除术。结果:SPR手术组术后,痉挛性症状全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尖足行走及剪刀步消失,腱反射亢进术后1个月后消失,踝阵挛及病理反射亦全部消失。软组织手术组,痉挛性症状术后不能消失。肌张力不变,尖足行走消失,腱反射亦全部消失。软组织手术组,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提供一种可靠的新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017年笔者医院急诊骨科收治的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共96例,分别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和克氏针张力带进行治疗,从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渗出、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Bostman功能评分方面,镍钛形状记忆弓齿钉组明显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粉碎性髌骨骨折,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弓齿钉疗法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三种内固定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wan-likememoryconnector,SMC)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并与加压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veplate,DCP)和带锁髓内针(lockedintramedullarynail,LIN)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1997年8月~2001年8月入院的新鲜上肢长骨干骨折148例,分别采用SMC(49例)与DCP(50例)、LIN(49例)进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抗炎治疗1周,定期拍片并随访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M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LIN组与DCP组(P<0.05),三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C组骨愈合时间和骨不连发生率显著短于DCP组和LIN组(P<0.05),而术后功能优良率高于DCP组和LIN组。在SMC固定下,骨折愈合直接由解剖型或类解剖型的骨样骨板状直接替代连接,固定段无应力遮挡和骨质疏松。结论SMC是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优于DCP和LIN。SMC的几何构形和力学特性有利于骨折愈合。在本器固定下,可能存在一种新的尚未被认知的骨折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骨膜瓣移位防治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在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参照Evans分型,85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性77例,稳定性8例,分别应用不同内固定治疗,其中Gamma钉20例、重建钉25例、动力髋部螺钉(DHS)和动力髁部螺钉(DCS)40例。结果术后随访79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其中大于5°髋内翻者有12例。根据患者骨折愈合、关节活动、主观感觉与生活能力恢复等因素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4.8%(67例)。未发生因本手术所致内科合并症加重或患者死亡。结论髋内翻是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主要并发症。Evans分型对选择内固定具有指导意义。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器械,可以提高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株Hep G2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MTT检测肝癌细胞株Hep G2对于1.0 μg/ml顺铂, 1 μmol/L阿霉素,及1.0 μg/ml吉西他滨的敏感程度;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Hep G2中survivin 蛋白在顺铂、阿霉素、吉西他滨处理后不同时间段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药物作用72 h后,10%~20%的肝癌细胞仍然存活并具有代谢活性。顺铂和吉西他滨处理48 h后survivin蛋白表达升高(2.04±0.05 vs 1.25±0.05;1.84±0.02 vs 1.25±0.05;1.92±0.05 vs 1.55±0.04;1.88±0.11 vs 1.55±0.04,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阿霉素处理48 h后survivin 蛋白表达并未见明显变化(1.73±0.11 vs 1.52±0.02;1.66±0.12 vs 1.52±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urvivin 蛋白水平升高与肝癌细胞株Hep G2部分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治疗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5年2月,收治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43例,其中陈旧性骨折25例,新鲜骨折16例,畸形(大于90 d)2例;复杂骨折与缺损34例,简单骨折与缺损9例.缺损体积3~9 cm^3,平均4.5cm^3.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三维记忆锁定碎骨;髋臼碎骨关节面整复法;自体髂骨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法;自体骨+人工骨填塞及骨腊隔离法等术后相关措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6个月,平均15.7个月.粉碎骨折关节面粉碎+填补压缩体积至头臼解剖复位31例;自体髂骨后壁“解剖性重建头臼解剖复位”12例;40例患者经过平均5.3个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导致髋关节骨融合.结论本文介绍了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压缩性缺损的新方法与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股骨头与髋臼解剖对应率,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体外肝脏灌流(ECLP)实施技术研究中,对直接灌流和间接灌流孰优孰劣一直存在争议。本实验拟就临床应用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实验动物供体均为普通健康长白猪,体重在20~30kg,雌雄不拘。一组受体是普通健康长白猪,标准与供体相同;另一组受体是普通健康狗,体重在20~30k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2组,直接灌流受体为肝衰猪,间接灌流受体为肝衰狗:A组(直接灌流组,n=5)体外肝脏与受体间直接进行血液交换;B组(间接灌流组,72-4)体外肝脏用猪血液进行ECLP循环,受体血液自循环,两个循环间的血液通过中空纤维管进行物质交换。A、B两组进行ECLP灌流时间均为4h,肝衰时间为8h,8h后处死。观察体外肝脏和受体一般情况,体外肝脏的胆汁生成量、耗氧率等,受体的血氨、肝脏酶谱和血凝情况等指标。结果A、B两组在体外肝脏的胆汁生成量、耗氧率和受体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虽然直接灌注和间接灌注两者在体外肝脏的存活和灌注效果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考虑到间接灌注在异种灌注中具有伦理学压力较小的诸多优点,而临床应用又以异种灌注为主,故临床应用时仍推荐应用间接灌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