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CT和MRI对病变征象的检出率,提高对其影像学征象的认识水平,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我医院在2011年8月-2017年8月行腹部CT及MR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患者52例,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行腹部CT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底。对其进行系统性影像学分析。结果:52例病例中病灶位于腹壁39例,腹腔8例,腹膜后9例,腹壁病例中5例位于左上腹壁,6例右上腹壁,11例左下腹壁,14例右下腹壁,脐周3例。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大部分(69.2%)直径大于5cm,大部分(57.7%)形态不规则,绝大多数单发(90.4%)。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为绝大多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93.1%),大部分(76.9%)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可见尖角及晕日征,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为均匀中度-显著渐进性强化。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MRI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信号均匀(93.1%),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大部分(76.9%)呈浸润性生长,边界大部分模糊,可见尖角及晕日征,增强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过程与CT一致,绝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CT及MRI上具有特殊的影像学特征,但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CT平扫定量参数测量鉴别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与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H)的可行性。方法:105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P-SAH组(15例)、D-SAH组(30例)、对照组A(血红蛋白正常者30例)及对照组B(血红蛋白升高者30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和CT资料。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脑沟裂内血管区及其邻近脑白质的CT值,计算两者的差值(D),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平扫CT图像上P-SAH组和D-SAH组均表现为脑沟裂内血管区与脑白质密度的差异较对照组增大、两者对比更明显。脑沟裂内血管区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及D值在4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SAH组脑沟裂内血管区的平均CT值为(53.26±5.50)HU,显著高于与其它3组(P<0.05);P-SAH组脑沟裂内血管区的CT值与对照组B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2±5.38) vs. (41.91±1.30)HU;P>0.05]。P-SAH组、D-SAH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脑白质CT值分别为(26.42±2.10)、(30.11±0.77)、(29.91±1.25 )和(30.37±1.31)HU,P-SAH组明显低于其它3组(P均<0.05),其它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差值在四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H组与对照组B之间,以差值大于13.35HU为界值来判定P-SAH,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84.6%,特异度90.0%;P-SAH组与D-SAH组之间,以差值小于18.15HU为界值来判定P-SAH,AUC为0.762,敏感度76.9%,特异度70.0%。结论:脑沟裂血管区和邻近脑白质的CT值及两者的差值对判断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资与D-SAH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肿瘤影响学异质性分析CT诊断青年胃癌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青年胃癌的患者68例,采用浸润溃疡型26例,息肉型24例,弥漫浸润型18例。采用单层面灌注CT和容积灌注CT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对青年胃癌的诊断效果,评价两者的影像学异质性差异,评价其在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对青年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层面灌注CT成像对诊断胃癌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特性性、敏感性分别为84.1%、92.8%、70.6%、72.8%、95.6%,容积灌注CT成像对诊断胃癌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特性性、敏感性分别为84.6%、92.7%、70.5%、74.2%、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差异性在中高分化组、低分化组容积灌注CT成像与单层面灌注CT的比较:高分化组容积灌注CT血流量值(33.67±11.34)m L/min、变异率38.5%,单层面灌注CT血流量值(32.77±13.35)m L/min、变异率40.6%,中高分化亚组容积灌注CT血流量值(34.24±13.45)m L/min、变异率38.6%,单层面灌注CT血流量值(37.85±15.22)m L/min、变异率41.1%,低分化亚组容积灌注CT血流量值(29.36±11.23)m L/min、变异率37.3%,单层面灌注CT血流量值(27.74±11.76)m L/min、变异率40.6%,血流量差异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系数在中高分化组、低分化组容积灌注CT成像与单层面灌注CT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胃癌肿瘤血流量对肿瘤影像学异质性有一定影响,单层面灌注CT与容积灌注CT成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积灌注CT成像的变异系数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多排(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灌注技术研究腹腔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在安静及负荷实验下肝、胰、脾动脉血流量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惠东县人民医院125例临床怀疑血管源性腹痛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多排螺旋CT血管灌注扫描,依据腹腔动脉狭窄程度分组,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灌注技术研究腹腔动脉的狭窄在安静和负荷试验情况下研究肝、胰、脾等上腹部器官血流量变化,分别检测出肝动脉血流量(AF)值、门静脉血流量(PF)值、搏动指数(PI)值、胰腺血流量(AF)、脾脏血流量(AF)值,并分析肝脏、胰腺、脾脏的灌注参数AF、PF及PI值与腹腔动脉的狭窄关系。结果 相比于正常组,轻微狭窄肝AF、PF、PI及胰腺AF、脾脏区域AF均较低,轻度狭窄肝AF、PF、PI及胰腺AF均较低,中度狭窄肝AF、PI较低,上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6,P=0.396;t=1.029,P=0.309;t=0.546,P=0.587;t=0.502,P=0.618;t=1.277,P=0.208;t=1.942,P=0.058;t=1.569,P=0.123;t=1.729,P=0....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多层(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分析不同年龄组腹腔动脉正常位置、腹腔动脉夹角、腹腔动脉主干的长度、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管径、腹腔动脉正常分支及变异。方法收集43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且腹腔动脉无基础疾病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年组、少年组、学龄组、学龄前组及婴幼儿组。从腹腔动脉开口的位置及与肠系膜上动脉的间距系、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腹腔动脉主干的长度、腹腔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管径、腹腔动脉正常分支及变异等方面,系统地观察与分析正常腹腔动脉的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分析腹腔动脉的变异类型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婴幼儿组及学龄前组儿童腹腔动脉于腹主动脉开口处纵轴位置在脊柱上的投影与成年组、少年组、学龄组在分布上比较要高一个椎体,且随年龄增大而下移,但下移范围在一个椎体内。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最大间距及平均间距从婴儿到成人随年龄组增高而增加。腹腔动脉长度最大值及平均值在成年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腹腔动脉干管径、胃左动脉管径、肝总管管径、脾动脉管径在成人前随着年龄增大管径增宽;腹腔动脉干管径与腹主动脉比值在成人前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结论腹腔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且以成年人为主。腹腔动脉狭窄最主要的病因是膈肌中脚压迫。轻微狭窄及轻度狭窄的病例大部分在安静、餐后及活动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中度狭窄者安静时出现腹痛者约31%;重度狭窄患者安静时出现腹痛症状者较其他组明显增高,且大部分安静时有腹痛症状者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