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RNA相关蛋白LSM家族成员14A(LSM14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功能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慢病毒包装方法构建稳定敲低LSM14A的HepG2.2.15细胞株和稳定过表达LSM14A的HepG2.2.15细胞株,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SM14A敲除的HepG2.2.15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检测敲低、过表达和敲除效果.利用RT-qPCR和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HBV RNA的表达水平;RT-qPCR检测HBV D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印迹检测下游分子,RT-qPCR检测干扰素的分泌.结果 在HepG2.2.15细胞中过表达LSMJ 4A可显著抑制HBV的复制,而敲低或敲除LSM14A可显著促进HBV的复制.过表达LSM14A后,p-TBK1、p-IRF3、Ⅰ型和Ⅱ型干扰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 在HepG2.2.15细胞中LSM14A蛋白通过促进IRF3的磷酸化诱导Ⅰ型和Ⅱ型干扰素的表达,进而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含DEAD框解旋酶41 (DDX41)基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慢病毒包装将稳定过表达DDX41或特异敲低DDX41的短发卡RNA (shRNA)重组质粒转染至HepG2.2.15细胞系,筛选和建立稳定过表达或敲低DDX41的细胞株;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DDX41的HepG2.2.15细胞株;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DX4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路验证;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BV复制相关DNA、RNA以及干扰素mRNA表达水平;Noahern印迹法检测HBV总RNA.结果 过表达DDX41可显著抑制HepG2.2.15细胞系中HBV的复制;而敲低或敲除DDX41可显著促进HepG2.2.15细胞系中HBV的复制.过表达DDX41可显著促进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磷酸化和干扰素β(IFN-β)的表达;而敲低或敲除DDX41可显著抑制IRF3的磷酸化和IFN-β的表达.结论 在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DDX41蛋白通过促进IRF3的磷酸化并诱导干扰素β的表达,进而发挥抑制HBV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5.
患者女,38岁。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半月,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查体:上腹部偏左可扪及5cm×4cm大小包块,光滑,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尚可,无搏动感。胃镜示胃癌,于1998年3月16日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所见:胃体前壁有一肿物,直径约10cm,未达后壁,肿物与周围各脏器无粘连,幽门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胃体前壁可见一巨大蕈伞型肿物,直径9-5cm,表面大部为胃粘膜被覆,部分有溃疡形成,切面灰白色,质硬,细腻。幽门下查见淋巴结2枚,大者直径2cm。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和… 相似文献
6.
食管不典型类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70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2个月。X线钡透示食管中上段见长约 6cm不规则充盈缺损 ,管壁僵硬 ,粘膜中断、破坏 ,管腔变窄 ,钡剂通过受阻 ,其上端食管轻度扩张。术中见食管上段肿瘤 ,5cm× 4cm× 4cm大小 ,与周围无粘连。临床诊断 :食管癌。病理检查 巨检 :切除食管一段 ,长 14cm ,周径 4~ 6cm ,于食管腔内距上切线 2cm处见一蕈伞型肿物 ,体积 5cm×4cm× 2cm ,表面尚光滑 ,大部分有粘膜被覆 ,切面灰白色 ,质硬 ,侵及深肌层。镜检 :食管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 ,粘膜上皮下见巢状瘤组织 (图 1) ,瘤细胞呈片状排列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发内膜样腺癌非常罕见,瘤细胞小,呈巢状、索状或团状排列,易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恶性淋巴瘤混淆,免疫组化显示小细胞突触素、嗜铬粒素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病人多于1年内死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组织起源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标本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查.结果20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例,年龄13~48岁,平均25.3岁.多以腹块、腹痛为首发症状.术后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0个月.其中14例生存至今,3例患者死亡.肿瘤组织学特征:有包膜,囊实性混合,镜下特征性结构为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复层排列形成假乳头状突起.免疫组化α-1抗胰蛋白酶17例(85%)和波形蛋白14例(70%)弥漫阳性,突触素阳性10例(50%),嗜铬粒素A灶状弱阳性5例(25%),细胞角蛋白阳性2例(10%),胰岛素阳性2例(10%)和胰高血糖素阳性1例(5%),S-100蛋白阳性1例(5%),孕激素受体(PR)弥漫强阳性14例(70%),雌激素受体(ER)阳性1例(5%),pS2蛋白阳性6例(30%),癌胚抗原及胃泌素全部阴性.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生在年轻女性,肿瘤细胞多为外分泌细胞及内分泌细胞分化,与性激素受体关系密切,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阑尾炎声像图特征与病理改变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炎声像图特征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75例临床拟诊为阑尾炎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注意观察小肠积液、小肠壁增厚、大网膜移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各型阑尾炎的关系,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检出各型阑尾炎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69例(69/75),误诊2例,漏诊4例。声像图特征为阑尾增粗,直径≥6mm,阑尾壁厚度≥2mm,黏膜毛糙、回声中断或消失,阑尾腔内积液。其中超声检出单纯性阑尾炎27例(27/30):超声显示阑尾轻度肿大,病理见阑尾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黏膜部分脱落有浅表溃疡;化脓性阑尾炎22例(22/23):超声显示阑尾肿大明显,病理见阑尾炎症水肿较重,黏膜溃疡扩大,阑尾腔内积脓,阑尾周围炎性渗出物增多;坏疽性阑尾炎10例(10/12)及阑尾周围脓肿10例(10/10):超声显示阑尾形态消失,轮廓、壁层次不清,出现阑尾黏膜溃烂,腔内积脓积血,组织部分或全部坏死及阑尾穿孔等病理表现。结论 各型阑尾炎声像图特征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