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9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经椎小关节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相应节段患侧的椎小关节,切除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显露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关节面,再切除下一椎骨上关节突的内1/2进入椎管,切除残存的黄韧带,显露硬脊膜和神经根,松解黏连,扩大神经根管并切除膨出的纤维环,摘除髓核,与硬脊膜及神经根黏连的瘢痕组织不作切除。结果从2002—2009年采用此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经平均4.2年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经椎小关节入路这种方法解剖清楚,操作方便,显露充分,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无一例出现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股骨干骨折为临床上常见骨折,因其解剖的特殊性,骨折后往往移位明显。股骨干为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治疗不当容易出现畸形、功能障碍。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主要目的是恢复股骨正常的力线和长度,不同治疗方法各有利弊。本文主要介绍股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P)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年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内分泌性骨质疏松日见增多,促甲状腺激素(TSH)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关系倍受关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作用是造成这一作用的关键。而此过程还会受到2型碘化甲腺氨酸脱碘酶、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的影响。同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存在基因多态性,对其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可能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内分泌性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68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经带锁髓内钉治疗,13例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实施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术,治疗同时行自体髂骨髓腔内外植骨术。结果:81例股骨骨折骨不连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68例股骨干骨不连治疗后,有5例出现主钉或锁钉折断,经再次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愈,其余患者不连端全部愈合;13例股骨远端骨不连经DCS内固定术后全部愈合。81例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根据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综合指标评定疗效,本组优54例,良21例,差6例,优良率92.6%。结论:股骨骨折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为内收肌群的生物力学因素导致内固定失败造成;股骨干骨折及骨不连手术内固定应以髓内固定为主,股骨髁部骨折及不连接应选用坚强的DCS系统。 相似文献
5.
“浮膝”损伤是指由于外力造成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所形成的病理改变。该损伤一般是由于“高动能”作用于下肢所致,往往伴有局部严重的软组织、血管及神经损伤。同时,如此大的暴力对头、颈、胸、腹及脊柱也是致命的。有文献报导脂肪栓塞的发生率是9.4~20%[1],... 相似文献
6.
7.
8.
正人类锁骨和喙突之间一般由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构成的喙锁韧带复合体连接~([1-2])。当锁骨锥状结节下缘和肩胛骨喙突水平部上缘同时或分别出现软骨关节面时可形成喙锁关节(coracoclavicular joint,CCJ)~([3-5])。CCJ在灵长类动物猩猩和长臂猿中常见,人类少见~([6])。Gruber~([7])于1861年通过人体解剖研究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的纤维软骨化生情况时首次发现并报道CCJ。其后国外学者通过骨骼标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法:采用改良的Watson-Jones手术入路,即在原Watson-Jones手术入路基础上,皮肤切口向后弧度加大,不通过切断臀中肌及股外侧肌来显露术野,而是将其连同两的腱性连接部向前侧翻转直至转子间线,来充分显露股骨大、小粗隆及髋关节。作从1994年1月至1998年10月采用此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6例,结果:全组患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感染。术后随访6~12月,总优良率为91.9%。其中有17例患术后发生轻度跛行,7例患肢缩短超过2cm,无术后髋关节脱位病例。结论:作认为此手术入路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暴露好、有利于假体定位,固定以信术后外展肌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患者刘××,女性,69岁,农民。病者于1982年6月14日早上7时许解大便后,突感下腹剧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当地卫生院按肠绞痛予以消炎止痛处理,肌注安侬痛2毫升及口服四环素0.5克,干酵母1.2克,痛未能缓解、至中午1时许痛加剧,呈持续性绞痛、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并先后呕吐过两次非咖啡样胃内容物,晚间急诊收住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