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体外消融肾上腺的可行性.方法 16只体质量9~13 kg的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4)、相对低能量HIFU消融组(声功率200 W组,n=6)、相对高能量HIFU消融组(声功率400 W组,n=6),在MRI引导下消融左侧肾上腺.术后利用MRI增强造影,观察肾上腺消融情况以及周围脏器损伤情况.术后每天动态监测各组血液中皮质醇、醛固酮激素的含量.5d后处死实验犬,对左侧肾上腺进行大体及病理学观察,评估200、400W声功率下肾上腺消融面积以及消融比的差异.结果 HIFU消融术后犬生命体征平稳,MRI增强造影可见消融区域肾上腺信号明显减低,周围脏器组织未见明显信号异常.大体观察可见左侧肾上腺头部和尾部出血、肿胀及部分液化,消融区域皮肤及肾上腺周围脏器均未见明显损伤.病理检查可见消融区域肾上腺出现凝固性坏死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400W组消融灶数量要明显多于200 W组的消融灶.200 W组消融灶面积为(1.8±0.3)cm2,消融比率为(40.3±18.1)%;400 W组消融灶面积为(2.7 ± 0.6)cm2,消融比率为(60.3±23.3)%,2组间消融面积和消融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血液中皮质醇及醛固酮出现一过性升高,第2天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第4~5天趋于稳定.2声功率组激素含量从第3天开始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引导HIFU技术可以实现活体动物肾上腺消融,消融范围可控,在肾上腺疾病外科无创治疗方面可能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右房峡部已被证实为典型心房扑动的关键传导部位,全程线性透壁消融右房峡部是临床介入治疗典型房扑的首选策略;但右房峡部内成分构成复杂,其解剖特点是影响消融结果与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多维超声、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成像和磁共振在心脏成像的广泛应用和大量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右房峡部长度增加、存在欧氏嵴以及过深的隐窝和囊袋、与下腔静脉成角增加等解剖变异均可能增加导管消融的难度,对个体而言,舒张状态下的右房峡部长度是影响消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现就此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3.
李进嵩;张春晓;邓辉胜;江永红;朱悫;袁侨英;黄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41(12):1199-1203
目的:活体检测急性梗死后梗死心肌黏弹性的改变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通过应用介入超声印压检测系统(interventionultrasoundindentationsystem,IUIS)分别在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梗死前、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1h、3h用印压法检测舒张心肌蠕变试验,以三参量黏弹性模型提取梗死前(NAMI组)、急性心肌梗死1h(AMI-1组)、急性心肌梗死3h(AMI-3组)黏弹性参数。随后对梗死心肌的微管蛋白、结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分析其与黏弹性参数的关系。结果:AMI后1h、3h表征心肌硬度参数E∞较梗死前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5.30±0.48)kPa、(5.73±0.32)kPavs.(4.31±0.40)kPa,同样参数E1较梗死前也明显增加(P<0.05),分别为(6.78±0.41)kPa、(11.67±0.39)kPavs.(5.05±0.29)kPa;AMI后1h、3h与黏性形变相关参数E2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分别为(23.07±0.28)kPa、(10.94±0.64)kPavs.(29.67±0.63)kPa,同样参数η较梗死前也明显降低(P<0.05),分别为(0.60±0.04)Pa·s、(0.65±0.05)Pa·svs.(0.74±0.07)Pa·s;AMI后3h松弛时间常数τ较梗死前明显增加(P<0.05),分别为(58.91±4.52)msvs.(23.34±0.43)ms。与梗死前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后3h结蛋白和微管蛋白明显减少(P<0.05)。反映舒张心肌持续形变能力参数E2、τ与微管改变相关程度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心肌硬度增加,黏性组分降低,心肌持续形变依赖更长舒张期。心肌舒张能力降低原因之一是微管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分级与脉搏波速度PWV的关系。方法:应用动脉硬化自动检测仪测定入选的18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踝动脉PWV值,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血压水平患者的动脉硬度。结果:治疗前后高血压患者的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0±26)cm/s比(1604±32)cm/s,P<0.001];2级、3级均与1级高血压患者的PWV有显著差异([1765±87)cm/s比(1474±58)cm/s,P=0.016;(1757±93)cm/s比(1474±58)cm/s,P=0.027],2级与3级间无显著差异([1765±87)cm/s比(1757±93)cm/s,P=0.938];药物降压后按145/90mmHg将控制后血压分为高低2组,较高组的PWV显著高于较低组([2088±64)cm/s比(1496±32)cm/s,P<0.0001]。结论: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动脉硬度明显高于治疗中的患者,降低血压在145/90mmHg下时,动脉弹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模拟场景对话"模式,可以有机整合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训练语言技能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推动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值得继续探索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和超声回波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动脉僵硬度.方法 连续纳入25例RA患者,同时选取4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对所有受试者行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n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检测,此指标是评估动脉僵硬度的经典指标之一.同时应用超声回波跟踪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行动脉僵硬度及形态学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A组baPWV显著增高,分别为[14.70(9.17~21.39)m/s,12.86(10.00~15.24)m/s,P=0.025 1].回波跟踪技术所测得的RA组的动脉僵硬度指标,即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 elastic coefficient,Eρ)和硬度系数(stiffness parameter,β)在肱动脉和胫后动脉较对照组增高,在胫后动脉与baPWV正相关(r=0.600 0,P<0.000 1;r=0.524 0,P<0.0001)结论 RA患者的动脉僵硬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和超声回波跟踪技术相结合,能为临床提供早期、简捷、无创检测血管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长期动态变化规律,评价PCI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适合PCI的32例冠心病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所有入选者于PCI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及1年进行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HRV减低,PCI术后1周HRV较术前减低更为明显,术后1月、3月HRV逐步升高,于6月较术前改善最为明显,术后1年几乎达对照组水平.结论:冠心病患者HRV减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PCI术后短期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但明显改善远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白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18bindingprotein,IL-18BP)对高脂饮食兔髂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高脂饮食3周后行球囊损伤术。术时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在夹闭近端髂总动脉之前分别给予5、10μgIL-18BP快速耳缘静脉注射,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术后继续高脂饮食,分别在球囊损伤后2周和4周将兔处死,最终共有43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纳入实验。取髂总动脉,行HE染色,观察髂总动脉病理变化及内膜增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在血管内膜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NF-κB蛋白的半定量表达。结果:模型组动脉血管内膜明显增生,内膜下和中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均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治疗组NF-κB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IL-18BP可明显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内膜NF-κB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利用多功能心腔内超声(ICE)导管化学消融犬左心室前组乳头肌(APM)的可行性。方法 将15只杂交犬随机分均为0.2 ml组、0.4 ml组及0.8 ml组,每组5只。在ICE图像定位和监控下于左心室APM基底部注射不同剂量无水乙醇进行化学消融。于消融前及消融5天后行经胸超声,检测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及射流紧缩口宽度(VC)。之后处死动物,观察APM大体及病理变化。结果 ICE图像可清晰显示左心室APM结构,并实时监测进针深度及消融过程。消融5天后0.2 ml及0.4 ml组MRA、VC无明显改变,0.8 ml组MRA及VC较消融前明显增加(P均<0.05)。APM基底部可见中央呈苍白色的消融灶,0.2 ml、0.4 ml及0.8 ml无水乙醇在APM基底部形成的消融灶体积分别为(0.37±0.07)cm2、(0.69±0.08)cm2、(0.96±0.19)cm2,较高剂量组消融灶体积均大于较低剂量组(P均<0.05)。光镜下见消融灶内心肌细胞呈不可逆性坏死改变。结论 采用ICE导管注射低剂量无水乙醇可安全、有效消融左心室APM,有望为治疗左心室APM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