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系统在经骶-髂间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19例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Tile方法分型:C1-2型损伤6例,C1-3型13例。按照Denis方法分型:I区8例,Ⅱ区11例。结果本组19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症状,腰骶及下肢活动、感觉均恢复正常。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结论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上胸段脊柱病变的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前、后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段脊柱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上胸段脊柱病变56例,其中肿瘤27例,结核23例,陈旧性外伤6例,分别经前、后路病灶切除减压、植骨,大部分(48例)辅以内固定。随访6~48个月。结果本组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例术后发生乳糜漏,4例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所致一过性声音嘶哑,4例出现一过性膈神经刺激引起的呃逆症状。48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8例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于1个月后双侧肺炎死亡,2例局部肿瘤复发,2例局部结核复发,1例肿瘤细胞全身转移死亡。均无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结论对上胸段脊柱病变正确选择应用前、后入路手术可暴露病变部位,彻底清除病灶。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对荷骨肉瘤裸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 1)对骨肉瘤细胞种植及骨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融合蛋白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 MCP- 1后予以提取、纯化。将 50只裸鼠分为 10组 :其中 A1~ 4组在接种 4.4× 106个骨肉瘤细胞的同时注射 MCP- 1,剂量分别为 1μ g、 10μ g、 100μ g、 1 mg; B0~ 4组在骨肉瘤细胞接种 2周形成瘤体后局部隔日注射 MCP- 1,剂量分别为 0μ g(0.2 ml生理盐水 )、 1μ g、 10μ g、 100μ g、 1 mg,共 20 d; C组为正常裸鼠注射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结果 A2~ 4组中 MCP- 1明显阻止了骨肉瘤细胞的种植, A1组中极小剂量的 MCP- 1也明显延迟其种植生长,抑瘤指数为 69.69%; A1~ 4组裸鼠血清碱性磷酸酶 (AKP)值明显低于 B0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此外, MCP- 1对已形成的骨肉瘤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3组抑瘤指数达 84.32%。病理检查示各组裸鼠的重要脏器未见明显损害。结论 MCP- 1具有显著的阻抑骨肉瘤细胞种植、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局部应用辅助其他治疗手段用于预防手术野内肿瘤细胞的种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胸椎肿瘤手术治疗后的椎体重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上胸段脊柱肿瘤椎体切除手术治疗后椎体的重建方法。方法 :对 19例侵犯椎体的上胸椎肿瘤经不同途径前入路切除肿瘤后 ,应用髂骨植骨 1例、肋骨植骨 6例、钛网植骨 8例、人工椎体 5例进行椎体重建替代 ,并辅以前路内固定系统行邻近椎节固定。随访 1~ 43个月。结果 :各种方式植骨进行重建 1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患者 1个月后均可坐起进食。 17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2例无明显改善。均无明显椎体替代物下沉现象 ,无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结论 :上胸椎肿瘤椎体切除术后应用髂骨、肋骨、钛网、人工椎体进行重建替代 ,均可良好恢复术后椎体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人工椎体的应用能进一步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力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动力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出现并发症患者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7~48岁,平均27.2岁,使用动力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问为1.5~13个月,平均5.4个月。其中出现感染8例;骨延迟愈合5例,骨不愈合1例,外支架断裂3例,畸形愈合2例。入院后不同的并发症予以相应处理。结果:固定过程中严格的生物力学操作可以避免固定系统因应力干扰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和主体断裂;早期钉孔感染一般比较局限,通过适当的处理能够避免加重扩大;适当的动力化可以避免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结论: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具备“生物学固定”理念的骨折固定器具,如果在胫骨骨折的固定过程中由于对外支架设计理念的理解不足,会导致感染、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多种并发症,可以通过术中及术后的适当处理加以避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107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的治疗,探讨前、后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31例经前路减压植骨,采用Z-Plate等内固定。76例经后路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两组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选择前或后路手术,应综合考虑脊髓损伤程度、手术时机与技巧、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和影像结果等,才能确实做到减压、恢复脊柱序列和坚强固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近踝、腕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近踝、腕关节周围骨折32例,其中踝Pilon骨折8例,近腕关节骨折24例.结果 经1~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解剖复位6例.功能复位24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关节功能恢复优10例,良20例,可2例.结论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近踝、腕关节周围骨折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牛长凼子(glial growth factor,GGF)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川改良Allen’s脊髓损伤打击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胚胎大鼠脊髓内、正常成年大鼠脊髓内以及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伤段脊髓组织中GGF的mRNA表达结果:GGF在成年大鼠正常脊髓内低水平表达,在胚胎脊髓中高水平表达。大鼠脊髓损伤后GGF的mRNA表达持续降低,在脊髓损伤后5d达到最低峰,之后GGF的mRNA表达可逐渐恢复。结论:GGF在脊髓乍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大鼠脊髓损伤后GGF的表达降低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大量死亡或凋亡有关.与脊髓损伤后轴突无法再生、脱髓鞘的髓鞘再生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能促进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定向分化的主要生长因子。 目的:利用AdMax系统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TGF-β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 方法:采用PCR方法克隆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cDNA后,插入线性化表达载体pAV-MCMV-EGFP-3FLAG中,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构建pAV-MCMV-hTGF-β1重组质粒。 结果与结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共转染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扩增后, 经PCR、Western Blot检测得到转化生长因子β1重组腺病毒,其滴度约为1.25×1010 pfu/mL。表明利用AdMax系统成功可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腺病毒载体,并可满足进一步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成骨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