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下肢主干动脉钝性损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主干动脉钝性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评估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动脉钝性损伤患者(髂外动脉3例、股动脉11例、胭动脉23例,均为单侧损伤,均经术中诊断动脉损伤并已栓塞),采用足背动脉搏动、跗趾远端针刺出血、患侧与健侧跗趾温差、跗趾氧饱和度、多普勒超声和动脉造影作为检查方法。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符合率的差异。结果足背动脉搏动(符合率为100%)、动脉造影(符合率为100%)、多普勒超声(符合率为96.97%),分别比跗趾远端针刺出血(符合率为24.32%)、患侧与健侧蹲趾温差(54.05%)和跗趾氧饱和度(氧饱和度〈94%,符合率为43.24%)的符合率要高(组间用行×列表x^2检验,P〈0.05)。结论足背动脉搏动、多普勒超声和动脉造影是下肢主干动脉钝性损伤可靠的诊断方法。而足背动脉搏动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上更为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肝硬化进展方面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测量比较正常肝脏及Child A、B、C组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与其肝脏ADC值的相应关系. 结果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肝脏ADC值降低,相邻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的降低与肝脏合成ChE能力的下降相关. 结论 MR-DWI能早期反映肝硬化病变.肝脏ADC值与肝硬化程度相关,且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 WIBS)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灶25例49个。其中肝细胞癌9例12灶,肝转移瘤6例18灶,肝囊肿7例16灶,肝血管瘤3例3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比较,利用3D-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肝脏良、恶性肿瘤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组间、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背景抑制的DWI经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得到类PET图像,25例49个病灶,均清晰显示。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应用DWI结合ADC值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有一定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脾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52例行腹部MRI(包括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正常组18例,肝硬化无门脉高压症组24例及有门脉高压症组10例,分别测量脾脏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肝硬化患者脾亢指标--外周血细胞(RBC/WBC/PLT)数值与脾脏ADC值的相应关系.结果 随着门脉高压的出现脾脏ADC值降低,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的变化与脾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门脉高压时脾脏ADC值的下降反映了相应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但并不能反映相伴发生的脾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不同成像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80例进行MRCP检查的患者作为入试者,将入试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20例.第1、2组分别为二维单次激发成像、多薄层采集后三维重建;第3组是二维采集加肌肉注射654-2;第4组为二维采集加口服铁剂.MRCP图像分析采用将胆管、胰管细分为10个小段分别评分的方法,并对伪影多少进行分级.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显示,二维单次激发成像技术在显示胰体尾部胰管时优于三维多层投射成像技术后MIP重建图像;肌肉注射654-2后二维单次激发成像技术对壶腹部胆总管、十二指肠边缘成像有改善;口服铁剂后成像可以使十二指肠边缘显示清晰;肌肉注射654-2后二维成像在6个部位的图像中均优于三维多层采集后MIP重建技术.结论 肌肉注射654-2和口服铁剂对MRCP成像有改善作用.二维单次激发MRCP显示胰管优于三维MIP重建MRCP图像.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