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相关问题与效果。方法 :应用AF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3 6例 ,合并脊髓损伤 3 2例 ,同时行椎板减压 2 8例 ,植骨 6例。结果 :3 3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神经功能按ASIA标准 2 5例有 1~ 3级恢复。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椎体复位好 ,固定安全可靠 ,术中正确掌握椎弓根螺钉植入、椎管减压和复位技巧等环节 ,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3.
4.
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跟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对81例89足(8例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0.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中改良组平均(84.37±12.22)分,优良率为83.2%;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平均(81.72±13.91)分,优良率为81.3%.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值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4,P>0.05;X~2=0.009,P>0.05).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腓肠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入路不仅具有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的各种优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跟外侧动脉及相伴行的腓肠皮神经,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感染、切口不愈合及术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E-64-D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蛋白酶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钙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D对脊髓组织中钙蛋白酶表达和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纯种雄性成年SD大鼠,夹闭右肾动脉分支下方腹主动脉30min,造成动物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静脉应用E-64-D,观察再灌注后3、24、72h和7d钙蛋白酶Ⅰ的表达和68-KDNFP的降解。结果脊髓再灌注损伤后3h,出现钙蛋白酶Ⅰ阳性细胞,72h最明显。68000NFP的降解产物在再灌注损伤后3h出现,并在72h后达到高峰。应用E-64-D后,钙蛋白酶Ⅰ的表达和68-KDNFP的降解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再灌注损伤后应用E-64-D,对脊髓中68-KDNFP降解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在下颈椎损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颈椎后路手术中采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加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共32例.根据情况复位,双侧椎板减压或单开门减压,部分病例未减压.选用3.5mm皮质螺钉,双皮质固定.结果 随访6~24 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5 个月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术技术相对简单,固定节段短,力学强度好,知应证广,是颈椎后路手术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t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在抑制CIA大鼠关节骨破坏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且炎症分值在2分及以上的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并进行相应治疗,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对关节骨破坏情况的作用。结果:治疗12周后,骨碎补总黄酮组、骨碎补总黄酮加1/2依那西普组、依那西普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及骨小梁数量均明显高于灭菌用水组(P<0.05);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小于灭菌用水组(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抑制CIA大鼠炎症关节骨破坏,其作用可能与骨小梁数量减少及骨小梁分离度的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8.
非外源性损伤致颈椎间盘突出症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无明显外来暴力作用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临床治疗9例无明显外来暴力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9例病人中,有6例患者颈椎间盘突出属于非外来暴力所致,多数是在不良姿势的基础上承受自身颈部活动力量引起,笔者称其为内源性致损力。患者表现为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临床医生需要特别关注无外来暴力作用下的年轻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需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钙蛋白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钙蛋白酶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脊髓摘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纯种雄性成年SD大鼠,夹闭右肾动脉分支下方腹主动脉30min,观察再灌注后3、24、72h和7d时脊髓损伤节段的钙蛋白酶Ⅰ的表达,钙蛋白酶特异性底物68-KDNFP的降解以及再灌注后72h的动物后肢功能评分。结果动物脊髓再灌注损伤后3h,开始出现的钙蛋白酶Ⅰ阳性细胞,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染色深度逐渐增加,再灌注后72h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8-KDNFP的降解产物也在再灌注损伤后3h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并在72h后达到高峰。再灌注后72h后肢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钙蛋白酶Ⅰ的大量表达,特异性分解细胞骨架蛋白68-KDNFP,并且会引起动物后肢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期成功开展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症(BPH)电汽化电切术的基本条件.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和气化术治疗BPH194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疗效满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平均9.1分,最大尿流率平均14.4ml/s,剩余尿量平均14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恰当的病例选择,充分的技术条件准备及严格的术后管理是初期开展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成功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