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种植体骨界面对非血管化下颌骨植骨后即刻种植的骨结合效果。方法:选择12~15个月的健康本地杂种犬6只,全身麻醉后将其一侧下颌骨作为实验侧切开后矩形截骨,移植游离髂骨置于下颌骨缺损区,在植骨区植入种植体3枚。对照侧同样位置上植入3枚种植体。所有动物于12周时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后处死,并采用带种植体硬组织磨片对18枚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学和骨结合率进行分析。结果:12周时所有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均愈合良好;两侧种植体骨结合界面感兴趣区(ROI)放射性计数、CT值、骨结合率和周围骨面积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血管化下颌骨植骨后即刻种植的骨结合效果较好,SPECT/CT融合显像和带种植体硬组织磨片技术在分析种植成功率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颞下颌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是累及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一组疾病的总称。TMD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天津317例腮腺肿物回顾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总结和分析10多年来天津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变化,探索更佳的诊断和治疗腮腺肿瘤的方法。方法对2000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317例腮腺肿物进行回顾临床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相应后续治疗。结果317例腮腺肿物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9~82岁,良性肿瘤比率大于恶性肿瘤,在良性肿瘤呈现腮腺Warthin瘤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肿瘤手术治疗有效,良性6例复发,恶性5例复发。结论腮腺肿物构成比有变化的趋势。腮腺肿块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意义重要,并且术式的选择对患者的肿瘤的复发率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当归黄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联合当归黄芪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6个月的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6个月的血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当归黄芪汤治疗DN效果显著,能够减少蛋白尿,降低血脂,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将胶原蛋白应用于下颌智齿拔牙创中,研究对拔牙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下颌阻生齿拔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拔牙创植入胶原蛋白,乙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填充胶原蛋白组在减少术后出血时间和减少干槽症发生率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医用胶原蛋白可以降低出血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且可以促进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1(PLK1)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体外RNA干扰抑制plk1对结肠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56例结肠直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LK1及PCNA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法测肠癌主要细胞株中PLK1的表达;针对plk1基因设计3条小干扰RNA片段,瞬时转染高表达结肠直肠癌细胞株,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测转染后PLK1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法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结肠直肠癌组织中PLK1、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均有相关性(P〈0.05),且两者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Western印迹法筛选出SW1116细胞株PLK1表达最高,下调PLK1表达后,其增殖能力较对照组都有所下降(P〈0.05)。结论:PLK1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呈过表达,可能在结肠直肠癌细胞增殖调节失衡中起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其迁移和浸润,其有望成为评估结肠直肠癌进展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与β-磷酸三钙(β-TCP)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拔除6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3个月愈合期后,在每侧下颌骨选择4个拔牙位点常规制备种植窝,然后于其冠方制备宽1~1.25 mm、深5 mm的环形骨缺损,每侧各植入4颗种植体,冠方骨缺损区分别按血凝块充填、植入CHA和β-TCP材料3种方式处理,非埋入式愈合.分别于术后4、12和16周处死动物,收获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制成硬组织切片,测算新骨与种植体接触的最冠方水平至缺损底部的距离(B-D),缺损区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缺损区内新生骨面积百分比(NFB%)及未降解骨替代材料的面积百分比(RBS%).结果:术后种植体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植入4、12周时,3组种植体B-D、B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时,β-TCP组种植体B-D、BIC%值高于CHA组(P<0.01).在12、16周时,CHA组的RBS%值高于β-TCP组(P<0.01);16周时,β-TCP组的NFB%值高于CHA组(P<0.01).结论:β-TCP较CHA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骨再生,β-TCP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