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前列腺癌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PET/MRI)影像学特征,探讨两种方法在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组织学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和PET/MRI图像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影像学结果,并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F-FDG PET/CT和PET/MRI对病灶定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2.9±0.25 vs.3.2±0.26)有统计学差异(P0.05),PET/CT和PET/MRI探查原发性前列腺癌阳性结果(11例vs.18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探查周围组织(1例vs.4例)、盆腔淋巴结(4例vs.4例)及骨盆(6例vs.5例)的转移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8)F-FDG PET/MRI诊断原发性前列腺具有优势,在探查周围侵犯、盆腔淋巴或骨盆转移时和PET/CT无明显差异。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或联合应用有助于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分期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放射性131碘(131I)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20例健康人和128例甲亢患者131I治疗前、治疗后7 d及3个月白细胞系列(包括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等)进行检测并分析研究.结果 各组131I治疗后7 d白细胞数均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升高、淋巴细胞数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治疗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I治疗辐射对甲亢患者白细胞影响轻微,为一过性,不受性别、年龄及治疗剂量等因素影响,无需升白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131碘治疗对甲状腺癌患者白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性131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辐射对患者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40例健康人、80例分化型甲癌患者131I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进行检测并分析研究.结果:各组131I治疗后7天白细胞均升高(P<0.05),其中粒细胞明显升高(P<0.01),淋巴细胞降低(P<0.05),单核细胞略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辐射对患者白细胞有一定影响,治疗后7天白细胞升高,其中粒细胞明显升高,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略降低;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BS方法131Ⅰ标记干扰素的合适反应条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NBS(100、10、1、0.1、0.01μg,10μl);不同浓度的IFN(1、0.1、0.01、0μg,5μl);不同pH值(4.5、5.5、6.5、7.5);不同标记体积(30μl~300μl),分别进行标记反应。应用纸色谱法、SPECT成像、放射性计数进行分析。结果:NBS的用量10μg时,有较好的标记率,过高或者过低均不适合标记。IFN含量由1μg逐步减低时,标记率也逐步下降。pH值在5.5~7.5之间,对标记影响不大;标记体积30μl~300μl,对标记影响不大。结论:131I、干扰素、NBS的mol比约为1:10:1000时,标记率可以达到60%。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32P胶体内照射治疗浅表实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浅表实体肿瘤进行^32P胶体瘤内注射,按照每cm^3肿瘤应用18.5MBq ^32P胶体进行计算,注射总量不超过740MBq,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瘤体内注射^32P制剂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瘤率达到69.5%。肿瘤完全缓解的2例(8.69%),部分缓解14例(60.86%),无变化7例(30.43%)。结论:^32P胶体治疗实体肿瘤的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放射性核素制剂153钐-乙二铵四甲基磷酸(153sm-EDTMP)与89氯化锶(89Srcl)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方法:对123例肿瘤骨转移患者按个人意愿结合家庭经济情况分组,Ⅰ组:153Sm-EDTMP治疗组;Ⅱ组:89Srcl治疗组.对治疗前后行SPECT全身骨扫描及骨痛评估.结果:153Sm-EDTMP及89Srcl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77.78%、81.82%;153Sm-EDTMP及89Srcl治疗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其他肿瘤骨转移有效率分别为64.71%、89.47%、90.00%、62.50%;72.73、86.67%、100%、75.00%,存在明显差异(P<0.05);153Sm-EDTMP及89Srcl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起效时间分别为(10.1±3.2)天、(7.3±1.8)天,止痛持续时间分别为(25.5±8.3)周、(30.1±10.4)周,治疗花费分别为(4.1±0.5)千元、(8.3±0.8)千元,存在明显差异(P<0.01);153Sm-EDTMP及89Srcl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4%、3.0%,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153Sm-EDTMP及89Srcl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均可取得较高有效率,三种常见肿瘤有效率从高到低分别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治疗花费均有明显差异,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评价^89SrCl2和^153Sm—EDTMP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24例有不同程度骨痛,伴或不伴有活动受限的广泛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分成二组,40例应用^89SrCl2(^89Sr组)治疗,84例用^153Sm—EDTMP(^153Sm组)治疗。结果:^89SrCl2和^153Sm—EDTMP对骨痛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78.6%,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者的病灶变化例数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对经济条件好,存活时间较长,不便到医院治疗的多发转移性骨肿瘤骨痛患者可首选^89SrCl2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内化血管抑素(As)的能力及125I-AS杀伤ECV304细胞的效应.方法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37~C条件下AS受体阳性细胞ECV304与125I-AS共同保温0.25,0.5,1,4,8,16,20和24 h后,分别检测细胞的内化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不同剂量125I-AS、Na125I及AS对ECV304细胞作用24,48,72,96 h的杀伤作用.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条件下保温,125I-AS迅速与AS受体结合并使受体发生内化.0.5 h内,ECV304细胞受体内化率、膜结合率及细胞结合率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0.5 h时受体内化率为(12.6±1.1)%,膜结合率为(19.1±2.2)%,细胞结合率为(31.7±1.6)%,受体内化率与膜结合率呈正相关(r=0.814,P<0.05).0.5 h后ECV304细胞受体内化率随时间延长继续增加,膜结合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至24 h时受体内化率达(28.0±3.0)%,膜结合率为(10.8±1.4)%,细胞结合率为(38.8±2.3)%,受体内化率与膜结合率呈负相关(r=-0.681,P<0.05).125I-As对ECV304细胞杀伤作用呈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关系,以370 kBq/ml 125I-AS作用96 h的杀伤作用最大,细胞抑制率达(79.4±3.7)%,明显强于Na125I或AS(F=312.9013,P<0.01).结论 125I-AS可在AS受体介导下内化进入并杀伤ECV304细胞,呈剂量一效应、时间一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