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282例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正常解剖和变异,仔细操作,灵活掌握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和指征,是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逆向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伴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18例胆囊结石伴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以1:1匹配方式分为对照组(n=59)与试验组(n=59),分别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石术及在此基础上行逆向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取石术;比较两组插管效果、术中与术后临床指标水平、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插管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ALT、AST、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清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石术,腹腔镜下逆向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伴细径胆总管结石可有效提高插管效果,降低操作难度,促进早期康复,有助于减轻胰腺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3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1年9月完成的胃癌手术147例,按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袢式Braun吻合术组、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组、改良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组(改良组)。比较各组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Visick分级指数。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消化道重建吻合完成时间Roux-en-Y吻合术组长于Braun吻合术组和改良组。Braun吻合术组的吻合口溃疡、碱性反流胃炎、倾倒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Roux-en-Y吻合术组及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oux-en-Y吻合术组的Roux-en-Y滞留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Visick分级改良组Ⅰ级例数明显高于另外两组,Ⅲ级例数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Roux-en-Y食管(胃)空肠吻合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胃癌术后消化道重建较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阻断在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自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11例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的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4岁(36~66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MRI或彩超明确肿瘤及瘤栓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在DSA下经颈内静脉预置球囊导管在瘤栓附近,术中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后再切除肾脏及瘤栓。手术时间为(67.3±12.3)min,手术出血量为(762.3±125.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6±1.8)d,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81%,3年生存率为54%。结论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法在肾癌合并Ⅱ、Ⅲ型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预防瘤栓脱落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95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合并HFrEF的患者,按随机单双号法分为两组。术后1周,缬沙坦组47例开始口服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组48例开始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治疗6月末血管内皮、心肌损伤、心功能指标变化和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 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治疗6月末,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一氧化氮(NO)高于缬沙坦组,室壁运动积分(WMSI)、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内皮素-1(ET-1)、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 (cTnT)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低于缬沙坦组(P<0.05),缬沙坦组心力衰竭发生人数多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P<0.05);两组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HFrEF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行PCI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占位病人在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气胸引流术的价值。方法2005年7月~2012年3月,19例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插管方法行气胸引流术。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剪2~3个侧孔,选择气胸侧第2或第3前肋间隙锁骨中线处穿刺进针,18G穿刺针刺入胸膜腔内,引入导丝,交换置入剪孔的中心静脉导管,外固定并抽气。结果在操作和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完成中心静脉置管后,5例住院观察,其中2例肺肿瘤射频消融为住院患者,3例肺占位穿刺因合并严重肺气肿,余14例穿刺置管后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在等候室内观察1h,无症状加重,听诊双肺呼吸正常,采用门诊观察随访。经抽气及引流1~3d后,18例胸闷、气急症状逐渐消失,患侧胸部扣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胸片或CT复查气胸消失、肺组织完全复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1例重度肺气肿持续少量胸腔漏气,经负压瓶引流5周后胸膜破口完全闭合,肺组织复张。结论与传统外科胸腔引流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行气胸引流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疗效好、患者可在门诊接受观察等优点,尤其适合胸部穿刺介入诊疗操作中发生单纯气胸的病人。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膈疝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创伤性膈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治愈27例,死亡5例,早期误诊率19%(6/32)。结论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一种新的常温体外循环辅助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经验。方法57例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吸引出血并回输右心房辅助直视下完成。下腔静脉单隔膜6例;双隔膜7例;隔膜合并远侧血栓11例;下腔静脉闭塞合并肝静脉闭塞18例;合并肝静脉狭窄7例;下腔静脉狭窄合并肝静脉闭塞8例。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均未输血;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可疑肺栓塞,1例死于肝肾综合症。其余病例术后症状消退,5例复发。结论该根治术能很好的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野显露充分清晰,有利于从容彻底清除病变。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所致[1],其治疗方法与成人不同。本院普外科1990~1998年经外环行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0例,效果满意。其方法简单,创伤小,费用低,适用于门诊手术。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20例,女20例,男500例。右侧疝300例,左侧疝187例,双侧疝33例。年龄3月~7岁,平均18岁。12 手术方法 在下腹皮纹下一横指相当于外环投影处作10~15cm横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术者和助手分别各用一把中弯血管钳垂直向深层分离,在外环口处用血管钳提起睾提肌,切开其筋膜,钝性分开肌纤…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