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6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纯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孔树脂是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是一种非凝胶型,注有致孔剂,不含交换基团,有含空隙结构的“纯聚合物”。其平均孔径在30~100A,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再生处理方便,吸附速度快等特点,它的吸附作用与表面吸附、表面电性或形成氢键等有关。在长达20多年的应用实践中,证实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富集和中药复方制剂去除杂质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水溶性成分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富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氨溴索口服液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三六三医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富马酸酮替芬片,3岁以下患儿0.5 mg/次,2次/d;3岁以上1 mg/次,2次/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氨溴索口服液,1~2岁患儿2.5 m L/次,2次/d;2~6岁2.5 m L/次,3次/d;6~12岁5 m L/次,2~3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喘时间、止咳时间、咳痰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及症状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7%、95.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平喘时间、咳痰时间、止咳时间和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2.3%、7.0%,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口服液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哮喘可显著缩短患儿平喘时间,止咳快且哮鸣音消失时间短,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氟烷和七氟醚对缺血心肌功能和代谢及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氟烷、七氟醚(1.5MAC)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 应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逆行灌注模型研究氟烷、七氟醚对心肌缺血前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升高速率(+dp/dt)、左室压力下降速率(-dp/dt)和冠脉流量(CF)的影响,测定缺血前、缺血10min、缺血25min3个不同时间的心肌ATP含量、Ca2+-ATP酶活性,同时记录缺血间期左室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七氟醚显著增加正常离体心脏的CF,氟烷、七氟醚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和Ca2+-ATP酶活性,能够增加正常心肌的能量贮备。缺血10min时,二药能够减缓心肌ATP含量及Ca2+-ATP酶活性的下降,氟烷的作用比较明显。缺血间期,氟烷明显推迟缺血性挛缩的起始时间,降低挛缩幅度。结论: 氟烷的抗缺血损伤作用优于七氟醚,延缓缺血期心肌ATP含量及Ca2+-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氟烷抗缺血损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肺部疾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1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达那唑治疗后,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87.5%,血小板数提高30×109/L以上的68.75%,其中12例激素不敏感的病例7例良效以上,且2例达临床治愈。达那唑对皮质激素无交叉抗药性,长期应用可以避免复发,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藏族。家住甘孜州道孚县牧区。因“反复皮下包块3个月,浮肿心累气紧1个月”入院,入院前3个月患儿反复出现皮下包块,不痒不痛,活动,约黄豆至花生米大小,以头面部背部双下肢为主,有时包块自行消失,曾先后3次出现包块疼痛并进行性肿大,伴发热,疼痛1~2d后,即从包块处挤出一条乳白色小虫,随之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但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掌握其特点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49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