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对快速动眼睡眠障碍(R B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异常情况进行研究,探讨ASL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的研究包括经同步视频多导睡眠监测(PSG)证实的原发性RBD患者20例及年龄、性别与RBD患者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所有的被试均在GE Discovery MR750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ASL序列和3D-BRAVO序列的扫描。ASL的数据分析采用基于体素的方法在SPM8软件上进行。RBD组和对照组被试脑皮质灌注的差异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RBD患者皮质灌注增高的区域主要位于额叶、前扣带皮质、辅助运动区、壳核、海马旁回、楔前叶和脑桥等;皮质灌注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枕叶、舌叶、颞叶中部等。结论:ASL技术可以发现RBD患者的灌注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研究方便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利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ET)分析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特征。方法:7例临床确诊的PSP患者(PSP组)和14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静息状态下^F—FDGPET脑成像,将两组的PET图像分别进行统计参数图(SPM)及尺度子轮廓模型/主要成分分析(SSM/PCA)研究,获得PSP患者脑部葡萄糖异常代谢图像并建立PSP脑代谢网络模式(PSPRP)。结果:SPM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SP组双侧内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尾状核、丘脑和中脑的葡萄糖代谢降低,双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葡萄糖代谢增高。SSM/PCA分析显示PSPRP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内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尾状核、丘脑和中脑的葡萄糖代谢显著减低,而双侧顶叶代谢显著增高。PSP组的PSPRP表达值(1.711±1.218)明显高于对照组(0.043±O.496,t=-5.379,P=0.001)。结论:基于18F-FDGPET显像得到的脑部异常葡萄糖代谢特征可以有效鉴男IJPS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和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l8F-FDG PET)显像的特征差异。方法收集8例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患者和17例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评分和Hoehn-Yahr分级的运动症状评估,认知功能、抑郁、嗅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紊乱等非运动症状评估,以及基于l8F-FDG PE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特征差异。结果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与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患者UPDRS Ⅲ评分(P=0.004)及Hoehn-Yahr分级(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运动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系统萎缩-帕金森亚型在基底节(尤其是后壳核)脑葡萄糖代谢(P<0.001)、小脑及顶枕叶呈低代谢,多系统萎缩-小脑共济失调亚型基底节脑葡萄糖代谢未见减低,仅在小脑和枕叶呈低代谢。结论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特征异质性大,l8F-FDG PE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特征差异可为深入研究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开发更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帕金森病的认知功能障碍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7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1].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的发病率约为30%[2].尽管认知功能障碍不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会间接导致病死率的增加;同时,该症状具有进展性和致残性,会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并长期增加家庭护理的投入和社会的经济负担[3-4].因此,寻找可以用于早期评估、诊断及监测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方法,为疾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大脑相关皮质的形态学变化,为研究iRBD的中枢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例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iRBD患者(iRBD组)和2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MR3D T1W1扫描。在Matlab平台上应用SPM12软件和CAT12工具箱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处理过程包括脑的空间标准化、灰白质分割、自动化重建脑表面及空间平滑,采用基于脑表面的形态测定法对iRBD组和对照组双侧脑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BD组左侧额下回、额中回、扣带回皮质厚度显著变薄;右侧大脑半球未见皮质厚度明显变薄的脑区;双侧大脑半球未见皮质厚度明显增加的脑区。结论 MR3D T1W1扫描发现i RBD患者存在相关脑区皮质厚度变薄,为其脑代谢及血流灌注异常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观察特发性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和iRBD脑葡萄糖代谢改变与病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iRBD患者20例(iRBD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9例(对照组)。两组均行~(18)F-FDG PET脑显像。基于自动解剖标记模板将大脑划分为90个左右对称的脑区,计算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对iRBD组和对照组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iRBD组脑葡萄糖代谢改变与病程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iRBD组的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双侧眶部额上回、双侧眶部额中回、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杏仁核、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岛叶、左侧内侧与旁扣带脑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苍白球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均增高(P0.05);双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双侧楔叶、双侧舌回、双侧枕上回、双侧枕中回、双侧枕下回、双侧角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右侧颞横回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均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RBD组双侧杏仁核、双侧颞上回、右侧楔叶、右侧枕上回、右侧颞横回、左侧海马、左侧颞中回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而双侧眶部额上回、双侧眶部额中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海马旁回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 iRBD患者脑内存在疾病相关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改变,有助于客观评估iRBD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建立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CFT)PET图像数据分析的标准空间脑模板及ROIs模板, 用于多巴胺转运体(DAT)分布的自动化定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查的16名健康受试者[男3名、女13名, 年龄(63.3±6.9)岁]同期采集的脑部11C-CFT PET及MRI T1图像, 在MATLAB平台上通过统计参数图(SPM)5进行配准及平滑处理, 运用ScAnVp程序建立标准空间脑模板及ROIs模板。继而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37名健康受试者[男23名、女14名, 年龄(61.7±7.1)岁]及32例帕金森病(PD)患者[男20例、女12例, 年龄(61.1±5.4)岁]、10例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患者[男7例、女3例, 年龄(60.8±7.1)岁]、10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男5例、女5例, 年龄(58.4±6.1)岁]的11C-CFT PET图像, 对上述模板进行验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结果基于健康受试者11C-CFT 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