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5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57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29篇 |
内科学 | 93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4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13篇 |
综合类 | 324篇 |
预防医学 | 162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16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42篇 |
肿瘤学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IFN-γ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免疫防御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与IFN-γ作用相关的酶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NADPH氧化酶(ox)gp91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的表达及与机体防御的关系,探讨衣原体感染中IFN-γ免疫防御作用的机制.方法: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Pn)通过鼻腔感染C57BL/6(H-2b)小鼠,用过氧化物酶连接的鼠抗衣原体脂多糖单抗染色HeLa 229细胞,检测衣原体在肺组织的生长;用RT-PCR检测衣原体感染后第7及14天小鼠肺组织IFN-γ、IDO、iNOS和gp91NADPH ox mRNA表达.结果:MoPn呼吸道感染后小鼠肺组织匀浆衣原体活性测定,于感染后第2天,HeLa 229细胞内可见有衣原体包涵体生长,IFU值增高,于感染后第7天IFU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至感染后21天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未感染的对照组比较,Th1细胞因子IFN-γ于感染后第7天表达显著增高,感染后14天有所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同时衣原体感染可显著诱导与IFN-γ作用相关的三种酶IDO、iNOS和gp91 NADPH ox在小鼠肺组织的表达,感染后第7及14天,IDO,iNOS及gp91 NADPH ox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其中IDO和gp91 NADPH ox于感染后第7天mRNA表达增高显著(P<0.01),14天略有下降(P<0.05).结论:衣原体呼吸道感染诱导Th1细胞因子IFN-γ mRNA高表达,参与宿主对衣原体的清除及机体免疫防御,此作用可能与其相应的酶IDO、iNOS和gp91 NADPH ox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性纳米顺铂微粒热化疗抑制卵巢癌skov-3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分为阴性对照组、裸药组、纳米药物组、磁热组和磁热化组。处理并体外培养后采用RT-PCR检测各组MMP-2和CD44v6的表达。结果磁热化组CD44v6、MMP-2 mRNA的表达较其余4组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电磁场介导下的磁性纳米顺铂微粒可以显著抑制卵巢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CD44v6、MMP-2的表达,可能有抑制卵巢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香鳞毛蕨DryopterisFragrans有效部位中10种间苯三酚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绵马素BB为内参物,测定其与绵马素PB、绵马素AB、黄绵马酸BB、田基黄绵马酸A、黄绵马酸PB、异黄绵马酸PB、黄绵马酸AB、Compound VI和绵马酚B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这9种间苯三酚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有效部位中该10种成分的量,并比较2种测定方法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12批有效部位中10种间苯三酚成分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缺少对照品的情况下,以绵马素BB为内参物,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为香鳞毛蕨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GIEBEL系统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GIEBEL内固定系统固定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9例31膝,平均53.5岁的膝内翻患者进行评价。术前内翻畸形平均12.29°;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对患膝进行精确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应用GIEBEL系统内固定截骨端。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内翻角、机械轴线和解剖轴线。记录内外侧关节间隙距离的差值以及关节活动度。同时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对19例患者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1例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2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骨性愈合。测量矫正角度平均12.32°。3例患者残留膝前疼痛和关节绞锁症状。在随访期间膝内外侧间隙无明显退变加重。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9.5%。84.2%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除膝关节活动度外,Lysholm评分、内外关节间隙差以及内翻角度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GIEBEL系统可有效地固定胫骨高位截骨术截骨端,对轻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固定强度大,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两种足内侧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组)与?母趾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血管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蒂组)逆行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隐神经组皮瓣和穿支蒂组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各16例、20例,对两组移植皮瓣术后淤血、坏死、愈合、负重后肿胀消退、感觉恢复等分析对比。[结果]隐神经组皮瓣淤血8例,表浅及以上坏死6例,Ⅱ期愈合6例;穿支蒂组皮瓣淤血2例,表浅坏死1例,Ⅱ期愈合1例。随访7月~19个月,平均12个月,负重后皮瓣均不同程度肿胀,隐神经组平均1.6个月消肿,穿支蒂组平均0.8个月消肿;感觉恢复:隐神经组S1 2例,S2 5例,S3 4例,S3+3例,S4 2例;穿支蒂组S2 1例,S3 3例,S3+7例,S4 9例。从皮瓣淤血、坏死、愈合、负重后消肿情况及感觉恢复等方面对比穿支蒂组优于隐神经组(P<0.05)。[结论]?母趾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血管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缺损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修复质量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趾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血管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10年3月,收治前足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2~53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压榨伤12例。缺损部位:趾5例,前足跖侧8例、背侧3例。新鲜创面12例,陈旧创面4例。创面范围为5.0 cm×3.5 cm~10.0 cm×6.0 cm。术中切取大小为8 cm×6 cm~12 cm×7 cm、以趾底内侧动脉皮穿支为血管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缺损。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6d1例皮瓣出现远端浅表坏死,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感觉功能恢复至S1 1例,S2 3例,S3 12例;两点辨别觉2~4 mm,平均2.6 mm。足趾及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结论 趾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为多源性供血,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术后外形良好,可恢复受区感觉,是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超声内镜和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和CT检查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月对51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行术前EUS和CT及术后病理检查,将EUS和CT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EUS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4%(42/51)和88.0%(45/51);CT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2.9%(27/51)和51.0%(26/51);EUS与CT联合检查T、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6.3%(44/51)和90.2%(46/51)。(2)3种检查方式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统计结果:EUS检查T、N分期的Kappa分别为0.700(P〈0.001)和0.763(P〈0.001);CT分别为0.275(P=0.002)和0.006(P=0.964);EUS加CT则分别为0.769(P〈0.001)和0.801(P〈0.001)。(3)各组间差异的统计结果:EUS与CT比较,PT=0.001(X^2=10.079),PN〈0.001(X^2=16.730);EUS加CT与EUS比较,PT=0.586(X^2=0.297),PN=0.750(X^2=0.102)。结论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诊断价值优于CT;EUS与CT联合应用未能显著提高食管癌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修复骨软骨复合缺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采用骨软骨镶嵌成形术(Mosaicplasty)修复膝关节中等和大面积骨软骨复合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3组(n=8)。中等面积缺损组在股骨内髁制造直径6mm缺损,植入直径2mm骨软骨柱修复;大面积缺损组于股骨内髁制造9mm直径缺损,以直径3mm骨软骨柱修复;对照组于股骨内髁制造直径6mm缺损后不修复。自股骨髁间窝和滑车沟两侧非负重区用自制Mosaicplasty器械钻取骨软骨柱,推出器嵌入缺损处镶嵌填满。术后4、8、16及24周处死动物,取修复骨软骨组织行大体观察、HE及甲苯胺蓝染色。术后24周,取大面积缺损组和对照组膝关节摄X线片,观察骨软骨缺损修复情况,并分别取修复组织及正常软骨组织行蛋白聚糖(glycosaminogly cans,GAG)含量测定。结果中等面积缺损组术后4周,移植的骨软骨柱与基底部骨床结合牢固;8-24周软骨层之间以及与正常软骨间界限仍清晰。大面积缺损组术后4周,移植的骨软骨柱与基底骨床结合牢固,部分骨软骨柱被压入骨床内;8-24周压陷程度加重,与股骨髁相对关节面的部分软骨被磨损。对照组24周缺损仍无明显修复迹象,与股骨髁相对关节面的软骨磨损剥脱。组织学观察结果类似大体观察,术后24周中等及大面积缺损组软骨柱间均有缝隙存在,大面积缺损组毗邻软骨细胞稀疏肥大。术后24周,X线片可见大面积缺损组软骨下骨愈合良好,而对照组仍可见骨质缺损,与股骨髁相对关节面的软骨局部骨质硬化;软骨GAG含量测定显示正常软骨和大面积缺损组修复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者与对照组修复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osaicplasty可修复中等面积骨软骨复合缺损,但无法有效修复大面积缺损,效果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