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95篇 |
免费 | 385篇 |
国内免费 | 1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9篇 |
儿科学 | 15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216篇 |
口腔科学 | 56篇 |
临床医学 | 690篇 |
内科学 | 417篇 |
皮肤病学 | 83篇 |
神经病学 | 264篇 |
特种医学 | 16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77篇 |
综合类 | 1450篇 |
预防医学 | 490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665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699篇 |
肿瘤学 | 1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0篇 |
2023年 | 201篇 |
2022年 | 231篇 |
2021年 | 290篇 |
2020年 | 246篇 |
2019年 | 193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284篇 |
2012年 | 378篇 |
2011年 | 365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319篇 |
2008年 | 268篇 |
2007年 | 266篇 |
2006年 | 274篇 |
2005年 | 193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包括:瘤灶平均ADC值(Tumor-ADCmean值)、瘤灶最小ADC值(Tumor-ADCmin值)、瘤周ADC值(Peritum-ADC值)以及标准化ADC值(Peritum-ADC值/ Tumor-ADCmin值,即ADC-normalized值)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征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LVI阳性以及LVI阴性组,比较两组Tumor-ADCmean值、Tumor-ADCmin值、Peritum-ADC值以及ADC-normalized值的差异性。计算不同ADC值对宫颈癌LVI的诊断效能。结果: 8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LVI阳性26例、LVI阴性55例。两组患者年龄、组织类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直径、肌层侵犯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各ADC值的比较显示:Tumor-ADCmean值、Peritum-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Tumor-ADCmin值、ADC-normalize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LVI阳性组Tumor-ADCmin值低于LVI阴性组(t=5.307,P<0.001),分别为[(0.76±0.15)×10-3mm2/s VS (0.97±0.18) ×10 -3mm2/s];LVI阳性组ADC-normalized值高于LVI阴性组(t=-6.803,P<0.001),分别为[(2.02±0.29) vs. (1.53±0.31)]。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显示:诊断早期宫颈癌LVI阳性时,ADC-normalize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Tumor-ADCmin值(Z=2.202,P=0.028),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3 VS 0.922。结论: LVI阳性与早期宫颈癌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不同ADC值对早期宫颈癌LVI阳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ADC-normalized值的诊断效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破血逐瘀药物治疗脑出血超急性期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发病6 h以内住院脑出血患者63例,随机双盲分为药物组31例和安慰剂组32例,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老年健康人31例作为健康组。所有脑出血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高血压、防治并发症等常规对症治疗,药物组患者同时给予破血逐瘀中药颗粒剂口服或鼻饲,安慰剂组患者同时给予安慰剂口服或鼻饲,均连续10 d。检测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入院时、入院24 h、入院72 h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并与健康组比较; CT检测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入院时、入院72 h、入院10~14 d血肿体积,比较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入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NHISS评分,统计治疗后3个月患者改良Rankin量表预后分级情况,并分析预后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结果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各时间点INR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入院24 h和72 h的PT、APTT、FIB、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各时间点血肿体积及治疗后3个月NHISS评分、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但预后良好组FIB和D-D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均0. 05)。结论脑出血超急性期服用破血逐瘀药物可能是安全的,早期检测各凝血功能指标可能有助于判断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舌骨囊肿(TGDC)的高频超声声像图分型特征及检查方法,为TGDC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选择经手术并病理诊断的92例TGDC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57例;年龄3~65岁,中位年龄29.5岁。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肿物的大小、形状、边缘、内部与后方回声,以及相对于中线的位置、纵向延伸到舌根的存在、与舌骨、胸骨舌骨肌等毗邻关系及血液供应情况。结果单发病灶90例(97.83%),多发病灶2例(2.17%);最大者约69 mm×53 mm×37 mm,最小者约9 mm×5 mm×4 mm。类卵圆形或者梭状65例(70.65%),呈不规则分叶状27例(29.35%);无并发炎症的病灶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77例(83.70%);伴有炎症的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无法分辨包膜的边界15例(16.30%);其中相对于中线偏左侧位置49例(53.26%),相对于中线位置20例(21.74%),相对于中线偏右侧位置23例(25.00%);位于舌骨水平上方31例(33.70%),位于舌骨水平下方61例(66.30%),与舌骨关系密切者69例(75.00%);病变位于胸骨舌骨肌的深方66例(71.74%),位于胸骨舌骨肌的浅方26例(28.26%),纵向延伸到舌根59例(64.13%),观察病灶分隔内中等实质性回声区血管可探及低速动静脉中等阻力指数的动脉频谱。Ⅰ型TGDC 43例,占患者46.74%(43/92);Ⅱ型TGDC 30例,占患者32.61%(30/92);Ⅲ型TGDC 19例,占患者20.65%(19/92)。所有的TGDC患者的病理显微镜检查显示标本内见有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其中Ⅰ型、Ⅱ型、Ⅲ型TGDC超声分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7%和48%。结论高频超声清晰地显示TGDC的毗邻关系与声像图特征,可以作为TGDC术前分型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提高临床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西达本胺(CDM)能否影响人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株K562/ADM细胞对柔红霉素(DNR)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常规培养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给予不同剂量CDM和(或)DNR处理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CDM与DNR对K562和K56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Chou-Talalay中效分析法对两药的联合效应进行评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组蛋白2AX(H2AX)、γH2AX(Ser139)、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征突变基因(ATM)、p-ATM(Ser1981)、乳腺癌易感蛋白l(BRCA1)和p-BRCA1(Ser1524)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DNR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K562/ADM细胞活力(P<0.05),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1.76 μmol/L,耐药倍数为18.09;CDM可协同增强DNR对K562/ADM细胞的抑制作用置信区间(CI)(CI<1),反转倍数为8.11;与对照组相比,DNR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和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而无毒剂量的CDM可协同增强DNR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P<0.05);耐药株K562/ADM细胞中ATM和BRC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亲代K562细胞(P<0.05);DNR可上调K562/ADM细胞中H2AX、ATM和BRCA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CDM与DNR联用可使γH2AX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但p-ATM和p BRCA1蛋白水平的变化则相反(P<0.05)。 结论 CMD可反转K562/ADM细胞对DNR的耐药性,这可能与上调H2AX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下调ATM和BRCA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对 10例面中部复杂骨折的患者 ,设计隐蔽切口行钛板内固定 ,并辅以石膏帽外牵引复位的方法 ,收到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18~ 4 5岁 ,均为面中部粉碎性骨折。上颌骨合并颧骨骨折 5例 ,上颌骨、颧骨、眶外缘骨折 3例 ,上颌骨、颧骨、眶外缘、鼻骨骨折 3例。二、材料小型 (2 .0mm)、微型钛板 (1.5mm) ,杭州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石膏绷带 ,结扎丝Φ 0 .2 5mm ,钢丝Φ 2 .0mm(可用自行车辐条 )。三、手术方法根据骨折部位不同 ,选用上前庭沟切口 ,颞部切口、下睑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敲低中脑星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MANF)对利福平(RFP)诱导HepG2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MANF敲低稳转细胞株(MANF Y25)及其对照细胞株(MANF Y07).实验分为4组:MANF Y07+ DMSO组、MANF Y07+ RFP组、MANF Y25+ DMSO组、MANF Y25+RFP组.给予HepG2细胞100μmol/L RFP 24 h后,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各组细胞MANF及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蛋白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翻译启动因子2α(eIF2α)、活化转录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Tribbles同源蛋白3(TRIB3)、肌醇需求激酶1(IRE1)、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非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U)、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变化;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损伤标志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相对含量变化.结果 在蛋白水平,RFP激活MANF、GRP78、p-eIF2α、ATF4、ATF6的蛋白表达;在基因水平,RFP诱导HepG2细胞MANF、GRP78、PERK、eIF2α、ATF4、CHOP、TRIB3的基因表达,并且MANF敲低后GRP78、p-PERK、p-eIF2α、ATF4、ATF6蛋白表达水平及上述UPR相关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进一步上调(P<0.05),MANF敲低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AKP、TBIL、IBIL水平升高(P<0.05),说明细胞损伤加重.结论 RFP可激活UPR,敲低MANF后这种效应进一步加强,同时细胞损伤加重,表明MANF可能通过调节URP而在RFP诱导HepG2细胞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鹏王波南鹏刘玉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3):292-294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新乡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奥曲肽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萘洛尔,连续治疗7d。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平均止血时间、平均输血量、再出血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较对照组(80.43%)显著升高(χ~2=3.980,P=0.04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显著缩短,平均输血量及再出血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均显著缩短(P<0. 05),且治疗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量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可有效改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其血流量,止血效果显著,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