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思维导图法在癫痫教学中对学员理论及实践成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参加规培的186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配产生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人。观察组采取思维导图法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讲授法教学。规培时间为1个月。学员在规培前、后参加癫痫理论和实践考核。通过比较成绩,验证思维导图法的优越性。结果 规培前,2组学员理论成绩[(48.4±6.4)分vs.(48.5±5.6)分]和实践成绩[(46.8±5.5)分vs.(45.9±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规培后,观察组理论成绩[(68.8±5.5)分vs.(64.5±4.5)分]和实践成绩[(74.5±6.9)分vs.(71.7±6.9)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理论成绩概念题得分[(40.5±3.2)分vs.(38.7±3.1)分]及应用题得分[(28.3±5.7)分vs.(25.8±3.3)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且观察组应用题得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1.1%vs. 39.9%)。结论 在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表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住院的12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率的χ2检验。结果:31/120例(25.83%)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6分为高危组,ABCD2评分4~5分为中危组,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率,CTA颅内外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7 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中男性105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3岁.临床表现:后循环TIA61例,后循环梗死16例,脑干出血1例,前庭阵发症28例,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11例,无症状33例.CTA、MRA、DSA显示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延长扩张、骑跨.VBD症状有无,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血管直径、延长扩张程度相关.结论 V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有卒中、压迫性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等,血管影像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C组给予吡格列酮片30 mg qd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 tid.治疗6...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实验证据表明EAE是自身免疫性CD4^+ T细胞即Th1细胞激活后介导的一系列级联免疫反应。在疾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特异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免疫网络,并贯穿疾病的始终。至于细胞因子是如何作用于特异的免疫细胞,从而启动这一中枢免疫级联反应的,是国内外研究一直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2年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进一步揭EA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8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与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与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且接受CAS治疗的患者35例,采用CDFI联合TCD方法测量CAS术前、术后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术后原狭窄处管径明显增宽,原狭窄处血管内径由术前(1.82±0.75)mm增至术后(3.97±0.73)mm,P<0.001。颈内动脉狭窄处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恢复正常,94.3%侧支循环关闭。颈内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由术前(186.49±63.85)cm.s-1降至术后(80.63±31.46)cm.s-1,P<0.001;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由术前(59.23±23.64)cm.s-1升至术后(85.5±20.59)cm.s-1,P<0.001;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值由术前(0.58±0.29)升至术后(0.83±0.17),P<0.001。结论 CDFI及TCD检测提示CAS术后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结构得到改善,CDFI联合TCD可以作为评价及随访CAS术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86例PSD患者为PSD组,68例脑卒中无PSD患者为无PSD组,另选择4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3组研究对象年龄及性别基本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DNF浓度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 PCR)技术检测BDNF基因Val66Met位点SNP的分布。结果 PSD组和无PSD组间BDN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8,P=0.043);两组间基因型频率(χ2=0.340,P=0.844)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036,P=0.8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DNF表达与PSD发生相关,但BDNF基因Val66Met位点SNP与PSD未发现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其病死率极高。恶性脑水肿致脑疝形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的存活患者有80%遗留重度残疾。对mMCAI患者恶性脑水肿的预测因素及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