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多酚酸组(Salvianolate组)。HE染色法观察大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计发法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红染,未见梗死灶;丹参多酚酸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脑梗死面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组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下降(P0.05)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和蚓激酶同时应用与单纯应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残疾程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03/1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117例进行观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蚓激酶肠溶胶囊2粒(60万U/次,3次/d,饭前30min口服)及阿司匹林肠溶片(40mg/次,1次/d)。对照组59例,在常规基础治疗只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疗程28d。人组14d及28d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评分(Barthd指数评分)的变化。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使用多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使用全自动血凝仪。以功能缺损评分作为疗效判断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减少46%~90%,进步:减少18%-45%,无效:减少〈18%或增多18%以上。临床总有效为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患者的总和。结果:治疗组58例患者,脱落5例(2例在用药后的第2天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例自动退出)。对照组59例患者,脱落7例(1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3例在用药后的第24天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例自动退出)。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7%,58%,x^2=6.440,P〈0.05);治疗组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51&;#177;7.06),(16.24&;#177;6.45),t=2.378,P〈0.05]。(2)治疗28d后治疗组残疾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8.28&;#177;26.41),(61.51&;#177;26.33),t=2.637,P〈0.05]。③治疗14d及28d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3.52&;#177;1.73),(4.25&;#177;2.01)g/L,t=2.346,P〈0.05];[(3.45&;#177;1.67),(4.25&;#177;2.01)g/L,t=2.456,P〈0.05]。对照组则无类似差异(P〉0.05)。④治疗14d及28d。后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40mg/d)与蚓激酶同时应用和单纯应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我们从1997年至今采用YL—l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0例。结果:血肿清除情况,首次清除率:29.5-82.5%,平均为31.7%,总清除率60.2%-91.3%,平均约为84.1%,死亡率:治疗组为17%,明显低于对照组54%,再出血发生率,治疗组为8%,对照组为7.1%,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166例中ADLI—Ⅲ级为106例,对照组32例,仅有5例,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的神经损伤常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造成脑组织直接受损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我们治疗病例大部分在6小时。3天内,而再出血机率为8%,与内科保守治疗7.1%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倾向早期穿刺手术,较安全疗效好,总之,微创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要求条件简单,适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又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3年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72例,其中有12例在院内或院外曾有过误诊,误诊率高达16.7%,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年龄40~60岁,平均52.5岁。误诊时间:11例为4-10d,1例为半月。1.2临床表现头痛5例,眩晕2例,恶心、呕吐5例,发热4例,颈强2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1.3辅助检查白细胞(3.4- 11.5) X109/L,中性粒细胞0.68-0.80,淋巴细胞0.18-0.32;血糖6… 相似文献
6.
肠气囊肿症误诊为消化道穿孔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8~ 2 0 0 2年共收治肠气囊肿症 6例 ,术前均误诊为消化道穿孔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3~ 4 0岁 ,平均 2 6岁。病程 0 5~ 10年。1 2 临床表现 6例均有腹痛、腹泻、腹胀伴恶心、呕吐 ,5例有食欲缺乏 ;1例轻度腹泻伴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和蚓激酶同时应用与单纯应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残疾程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03/1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117例进行观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蚓激酶肠溶胶囊2粒(60万U/次,3次/d,饭前30min口服)及阿司匹林肠溶片(40mg/次,1次/d)。对照组59例,在常规基础治疗只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疗程28d。入组14d及28d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使用多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使用全自动血凝仪。以功能缺损评分作为疗效判断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减少46%~90%,进步:减少18%~45%,无效:减少<18%或增多18%以上。临床总有效为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患者的总和。结果:治疗组58例患者,脱落5例(2例在用药后的第2天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例自动退出)。对照组59例患者,脱落7例(1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3例在用药后的第2~4天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例自动退出)。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7%,58%,χ2=6.440,P<0.05);治疗组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51±7.06),(16.24±6.45),t=2.378,P<0.05]。②治疗28d后治疗组残疾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8.28±26.41),(61.51±26.33),t=2.637,P<0.05]。③治疗14d及28d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3.52±1.73),(4.25±2.01)g/L,t=2.346,P<0.05];[(3.45±1.67),(4.25±2.01)g/L,t=2.456,P<0.05]。对照组则无类似差异(P>0.05)。④治疗14d及28d后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40mg/d)与蚓激酶同时应用和单纯应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青藤碱(SM)对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凋亡及自噬标记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脂质过氧化物及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SM能显著减少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M能明显促进MCAO大鼠增殖标记蛋白Ki67及凋亡标记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同时,SM还能明显降低MCAO大鼠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DH、MDA)及炎症因子(NO、IL-6)的含量。此外,SM可明显抑制MCAO大鼠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表达,降低LC3Ⅱ/LC3Ⅰ的比值,促进p62的表达。SM处理后还能显著抑制m TOR/Ulk1通路蛋白Ulk1表达,升高m TOR表达水平。结论:SM可通过m TOR/Ulk1通路抑制缺血诱导的异常自噬,从而缓解MCAO大鼠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反应与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前往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仅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托吡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炎性因子与氧自由基水平.结果:①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75.68%,28/37)(P<0.05);②经治疗,两组SF-36生活量表各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0.01),观察组上述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经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6/37),观察组为15.79%(6/3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IL-2及TNF-α)、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的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IL-2及TNF-α)、氧自由基(SOD)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多因素(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各环节)参与的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病,患者突出表现为有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双链DNA抗体),并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导致几乎周身每一系统、每一器官都可能受累。肾功能衰竭(肾衰)、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以年青女性多见,育龄妇女占90%~95%,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间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因此.家庭护理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