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小鼠免疫耐受模型,探讨单倍体异基因淋巴细胞输注在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物抗肿瘤(GVT)效应中的意义。方法64只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6只。对照组:实验第4天接种肿瘤细胞(小鼠大肠癌CT26细胞株配制成1×10^7/mL的瘤细胞悬液,接种到雌性小鼠右腋皮下)后不予任何特殊处理;化疗组:实验第4天接种肿瘤细胞,第7天开始化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组:实验开始时进行预处理,第4天接种肿瘤细胞,第13、15、17天输注单倍体异基因淋巴细胞(雄性BALB/C小鼠制备的脾淋巴细胞);化疗+DLI组:实验开始时进行预处理,第4天接种肿瘤细胞,第7天开始化疗,第13、15、17天输注单倍体异基因淋巴细胞。预处理方案为输注单倍体异基因淋巴细胞+环磷酰胺+输注单倍体异基因淋巴细胞。化疗方案为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天给予环磷酰胺腹腔化疗。每日观察各组小鼠临床GVHD的指标,并给予临床评分。观察荷瘤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接种成功后首日到小鼠死亡的时间和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数量,接种后15d各组处死3只小鼠取瘤体制作成观察切片,HE染色后光镜观察。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化疗+DLI组的小鼠GVHD临床表现轻于其他组小鼠。对照组、化疗组、DLI组、化疗+DLI组GVHD评分分别为(2.3±0.6)分、(1.5±1.1)分、(6.7±0.9)分、(3.4±0.5)分,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68,P〈0.05)。4组小鼠全部接种CT26细胞成功。对照组、化疗组、DLI组、化疗+DLI组小鼠肿瘤质量分别为(3.40±0.20)g、(0.80±0.10)g、(2.20±0.20)g、(0.50±0.30)g,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17,P〈0.05);4组小鼠抑瘤率分别为0、77%±9%、35%±3%、85%±44%;4组小鼠CD3’分别为52.3%±2.9%、44.8%±3.1%、62.9%±3.5%、65.9%±3.3%,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4,P〈0.05);4组小鼠CD3+CD4+分别为32.1%±2.6%、27.1%±1.1%、42.6%±1.8%、41.7%±2.4%,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9,P〈0.05);4组小鼠CD3+CD8+分别为22.7%±2.2%、20.7%±1.8%、26.7%±0.8%、26.1%±0.7%,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P〈0.05);4组小鼠CD3+CD+CD25+分别为8.7%±0.6%、6.6%±0.6%、11.2%±0.4%、13.3%±0.7%,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88,P〈0.05)。4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其中DLI组和化疗+DLI组肿瘤组织大片坏死,瘤细胞变小,间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化疗+DLI组还可见大量增生的淋巴滤泡。对照组、化疗组、DLI组、化疗+DLI组小鼠生存时间分别为(16.8±2.5)d、(26.3±2.9)d、(23.4±2.5)d、(33.7±4.6)d,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45,P〈0.05)。结论(1)预处理方案可以诱导小鼠的特异性免疫耐受。(2)单倍体异基因淋巴细胞输注与化疗具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可以抑制小鼠皮下移植瘤瘤体的生长以及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3)化疗可降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后诱发的GVHD效应并且提高了GVT效果。(4)CD3+CIN+CD25+T淋巴细胞在降低GVHD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及阿司匹林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接受支架辅助栓塞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10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92例。经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基因检验结果调整的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为调整组(144例),未进行检验的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8例)。调整组继续分为: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患者为增加组(20例),余下患者为非增加组(124例)。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后首次及出院前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 调整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非增加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vs 12.5%,P=0.029),增加组、非增加组、对照组在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分、栓塞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组出院前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血凝块最大强度较术后首次显著升高,ADP受体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较术后首次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6.
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行颈、胸、腰椎X-线或MRI复查,均未出现脊柱畸形,无肿瘤复发.结论对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半椎板切除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对部分偏侧生长界限清楚的髓内肿瘤也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上病理医师对脑膜瘤的诊断仍依靠肿瘤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病理亚型,但脑膜瘤细胞不仅具有多种形态及其成分,且各种细胞及其成分之间有移行,部分病理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把传统的病理形态学推向分子水平,这一有力的辅助工具使得许多肿瘤病得以明确诊断。由于不同级别的脑膜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故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类、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参考近年来文献报道,阐述免疫组化在脑膜瘤诊治方面的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XRCCl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患者,同时随机选取同性别、民族、年龄相差±5岁、同期住院的非肿瘤门诊患者作为对照。其中XRCClArg399GIn多态性,采集366例胶质瘤患者和377例对照;MGMTLeu84Phe多态性,采集543例胶质瘤患者和495例对照;MGMT11e143Val多态性,采集369例胶质瘤患者和441例对照。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XRCCl基因Arg399Gln位点和MGMT基因Leu84Phe、Ilel43Val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中XRCCl399Gln等位基因频率为0.35,明显高于对照组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85,P=0.006。与Arg/Arg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Arg/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36,95%CI为1.01~1.85,P=0.045;携带Gin/Gi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83,95%CI为1.10~3.05,p=0.019;携带Arg/Gln+GIn/GI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0R=1.44,95%CI为1.08~1.93,p=0.013;携带等位基因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l.36,95%cI为1.09~1.69,p=0.006。胶质瘤组中MGMT84Phe等位基因频率为0.16,明显高于对照组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53,P〈0.001。与Leu/Leu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Leu/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61,95%cI为1.18~2.19,p=0.002;携带Phe/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4.16,95%CI为1.68~10.30,p=0.001;携带Leu/Phe+Phe/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0R=1.78,95%CI为1.33~2.39,Pd0.001;携带等位基因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83,95%CI为1.40~2.38,P〈O.001。胶质瘤组中MGMT143Val等位基因频率为0.11,高于对照组0.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2,p=0.623。与Ile/Ile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Ile/Val或Val/Val或Ile/Val+Val/Val以及等位基因Val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未增加,P〉0.05。结论:XRCClArg399Gln和MGMTLeu84Phe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东北地区汉族人群患胶质瘤的风险,MGMT基因Ilel43Val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芩甙对大鼠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脑深部胶质瘤模型.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7d,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30 mg·kg-1·d-1,灌胃)、小剂量组(黄芩甙50mg·kg-1 ·d-1,灌胃)、中剂量组(黄芩甙100 mg·kg-1·d-1,灌胃)和大剂量组(黄芩甙200 mg·kg-1·d-1,灌胃).分析各组大鼠治疗后脑胶质瘤的病理学、MRI影像学和电镜检查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53和Bcl-2的表达,分析大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和体重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大鼠处死(濒死)前的肿瘤体积为(343.62±28.98)mm3,显著缩小(P<0.01),生存时间为(42.83±4.77)d,显著延长(P<0.01).对照组胶质瘤细胞p53蛋白强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4.47±3.74)%,中度阳性细胞百分比为(47.28±2.38)%,与阴性组[(12.91±1.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大剂量组p53蛋白强阳性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Bcl-2蛋白强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6.51±4.17)%,中度阳性细胞百分比为(48.19±2.11)%,与阴性组[(10.36±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电镜检查结果显示,黄芩甙可使胶质瘤细胞核和细胞器发生破坏.结论 黄芩甙对在体脑胶质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突变型p53引发细胞凋亡有关,但与Bcl-2无关.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