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溥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2)
Dutta博士等曾提出采用干扰核黄素代谢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虽然他们注意到我们在核黄素缺乏对鼠疟原虫的作用方面所做的研究,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尽管核黄素缺乏几乎能完全抑制疟原虫生长,但却会导致大多数鼠死亡。因此在提出核黄素缺乏可能有利于防制疟疾的建议之前,必须对由此引起的副作用作出说明。我认为对疟原虫和宿主的作用并非单纯由于核黄素缺乏,而是抗氧化剂导致的营养缺乏的特征。缺乏生育酚(维生素E)和抗坏 相似文献
2.
白踝按蚊(Anopheles Zeucosphycus Donitz,1901)最早采集于苏门答腊,以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陆续发现了形态相似的蚊虫都沿用白踝按蚊的名称。Christophers综合前人的资料将该蚊种的形态学、生物学和地理分布写入《不列颠印度按蚊相(Vol.Ⅳ)》一书中,并且提到由于地理分布不同这种按蚊的形态上存在一些变异。近年来随着疟疾防治科研的不断发展,有关白踝按蚊在疟疾流行病学上重要性的知识日益增多,证明它是孳生于东南亚很多地区的丛林山区的常见按蚊,具有嗜吸人血、强野栖性、对人体疟原虫极敏感的特点,是该类地形区重要的传疟媒 相似文献
3.
陈溥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6)
泰国政府为了发展农业和工业,解决贫困,已在国内建造了许多用于灌溉和发电的大水坝。由于这些水坝的建造,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的改变,水坝区的某些传染病,尤其是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受到影响。水坝区工人职员中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口。其中有些人以前曾患肠道寄生虫病,就有可能传给水坝区内其他居民。本研究目的是调查在水坝区生活的工人、职员及其家属中寄生虫病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4.
5.
拟钉螺及其有关血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湄公河下游的某些地区有湄公血吸虫病流行业巳证实,湄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被定名为开放拟钉螺.由于以往已了解到湄公河上游中国云南境内澜沧江流域有拟钉螺分布,故自1981年开始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6.
黔、川、浙选点调查农村土壤蛔虫卵及其他寄生虫的污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了解中国长江以南农户蛔虫卵污染情况。方法 :选择 3个试点县 ,贵州省都匀、四川省南川和浙江省余姚农户各 2 0户 ,每户查家庭内外共 7处 ,及中、小学各 1所和菜场、肉场各 2处。虫卵用5 % Na OH分离 ,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后镜检。结果 :以贵州省都匀农户的土壤标本蛔虫卵数最多 (1 6 2 2.5 /1 0 g) ,四川南川次之 (1 0 99.2 /1 0 g) ,浙江余姚最少 (2 49.0 /1 0 g)。农户的 7处中以厕所土壤污染最严重 ,占蛔虫卵总数的 6 4.3% ,依次为牲畜棚 (9.3% )、庭院 (7.3% )、厨房 (7.2 % )、门槛 (6 .5 % )、客堂 (3.1 % )和卧室 (2 .2 % )。此外尚见鞭虫卵、肝毛细线虫卵、犬弓蛔虫卵、类圆线虫卵、微小膜壳绦虫卵、蛲虫卵、贾第虫包囊和艾美尔球虫卵囊等。结论 :结果表明所查地区农村土壤受蛔虫卵等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摘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溥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2,(5)
由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防制司(WHO/CTD)和放射医学处(RAD)以及瑞士热带研究所、开罗大学医学院联合主办的TDR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于1990年10月1~4日在开罗举行。 血吸虫病防制规划通常是根据流行率、感染度以及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而制订的。超声显像图是一种可用于现场、快速和非侵入性的检查和评价疾病的方法。它可以检查大量人,而费用相对较低。近年来正在逐渐用超声图作为辅助方法检测病理损害和评价化疗对病变脏器的影响。但是目前尚无对观察结果分级分期的标准化的报告方法,因而无法对不同研究者所得结果进行直接评价,也影响了纵向研究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陈溥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5)
球形小泡螺(Bulinus globosus)采自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植物园内的水池,根据壳高分为3个螺龄组:0~48小时壳高0.65mm,2~4周壳高2.5~5.0mm,9~12周壳高9~12mm。含羞草科(Mimosaceae)的Tetrapleuratetraptera的茎皮的甲醇提取液经真空浓缩干燥,再以蒸馏水溶解稀释提取物配成所需的浓度。比较了Aridan对不同龄期螺及卵的毒性以及影响杀螺作用的理、化因素。同时进行了氯硝柳胺和硫酸铜的平行试验。还进行了Aridan对小白鼠和池塘环境中的动植物毒性试验。三组小白鼠分别每天喂以10、100、1000mg/L的药液3个月。在一个死水塘里喷洒2,000ml甲醇浸出液,使 相似文献
9.
陈溥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4)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亲皮寄生虫,能引起局部或弥散性皮肤病变。以往曾观察到在20只接种毒力很强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株的仑鼠中有15只未产生皮肤病变。经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亚马逊株对环境温度十分敏感。为证明这一点,作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株取自德里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实验用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虫龄均为6天。实验共进行3次。 相似文献
10.
陈溥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5)
Fabiani和Orfila(1954)曾报告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外周血液中网状细胞数短暂下降。Büngener(1969,1979)曾报告在感染伯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的小鼠循环血中未成熟红细胞数不同程度地下降。本文报道对布氏锥虫的有关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