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0例胸部创伤患者,均采用两种多层螺旋CT(64层和256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骨折、肺损伤、气胸及液气胸的检出率和两种检查方法的射线剂量情况(包括扫描长度、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 256层螺旋CT对骨折、肺损伤、气胸及液气胸检出率(95.5%、70.9%、31.8%)均显著高于64层螺旋CT(84.5%、5.5%、20.0%,P<0.05)。与64层螺旋CT比较,256层螺旋CT有效剂量更低[(4.97±1.49)mSv比(6.03±1.26)mSv,P<0.05],扫描时间更短[(5.38±1.52)s比(9.26±1.37)s,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诊断胸部创伤临床效果优于64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inferiorphrenicartery,IPA)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规律。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例行Philips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例,胸腹联合26例)患者IPA起源、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开口与腹腔干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右膈下动脉(rightinferiorphrenicartery,RIPA)均显示,共201支;198例患者左膈下动脉(leftinferiorphrenicartery,LIPA)显示,2例LIPA未显示,共203支。IPA左右共干起源占24.0(48/200)。RIPA起自腹腔干占34.8(70/201),腹主动脉占40.8(82/201),右肾动脉占18.4(37/201),右副肾动脉占2.0(4/201),胃左动脉占4.0(8/201);LIPA起自腹腔干占55.7(113/203),腹主动脉占37.9(77/203),胃左动脉占5.4(11/203),脾动脉占1.0(2/203)。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135例)开口与腹腔干关系存在规律:①98.3(57/58)的RIPA位于腹主动脉壁9~12点位置,LIPA及共干IPA均位于腹主动脉壁12~3点位置;②80.0(108/135)的IPA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上下10mm以内,其余20.0(27/135)均位于腹腔干开口下10mm以外。③63.8(37/58)的RIPA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下方,43.4(23/53)的LIPA及54.2(13/24)的共干起源的IPA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上方。④IPA开口位置越接近腹主动脉壁9点或3点位置时,其与腹腔干开口的距离越大,86.8(46/53)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下方;开口位置接近腹主动脉壁12点位置时,52.5(42/80)的IPA开口位于腹腔干上方。结论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存在规律,结合这一规律,可简化血管介入科医师插管流程,更快捷、准确地找到IPA。 相似文献
3.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在公认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即便是复发及转移的肝癌占位及结节仍需这些治疗。本研究为经皮穿刺癌肿内直接注射化疗药表柔比星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 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滑膜骨软骨瘤病临床并非少见,多为单关节发病,多关节发病以双膝关节多见,2个关节以上发病目前国内未见报道,我院于2005年6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肺挫伤患者的CT资料,将其分为二大类型和五亚型,观察不同类型肺挫伤与胸廓骨折、不同年龄的关系。结果肺挫伤类型与胸廓骨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胸膜型、局限非胸膜型、广泛单侧型、广泛散在型、广泛弥漫型肺挫伤与胸廓骨折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肺挫伤与各年龄段构成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廓骨折发生与肺挫伤类型无关;25岁以下的患者较易发生广泛的肺挫伤,25岁~组患者较易发生局限的肺挫伤。 相似文献
7.
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 CT 及MRI等影像设备的相关检查,熟练其操作的步骤和成像的过程,明确成像参数在影像检查结果质量方面存在的影响。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病理情况下使用不同参数组合的方法,让影像检查结果以其最敏感的方式显示病变。以上都是在教学中保证基本质量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选择最有效方法。实验教学就是一种解决的途径,它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验的教学完美结合,通过高仿的计算机系统为学生讲解和操作临床影像设备。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实践能力[1]。但是,该教学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医学影像设备需要高投入,限制了对CT和MRI的操作室的建立,最终不能正常地开展影像检查的操作课程,无法将教学与技能训练完全的结合起来。这些都对学生的影像技术学习不利,使其不能较好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更是减少了实训的机会。所以如何可以解决这些教学难题,达到满意的实验及实训效果,笔者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设计[2]。近来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肺撕裂伤的影像学特征及损伤机制、演变规律。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肺撕裂伤患者32位患者48处病灶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圆形/类圆形组病灶与不规则形组病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必须经过气囊、气液囊、血肿3个阶段;32处病灶靠近胸膜下,16处位于非胸膜下,比较不同演变形式肺撕裂伤病灶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实变加重可使病灶缩小或消失;所有病灶复查中均未继续增大。结论 肺撕裂伤的3个演变形式为气囊、气液囊、血肿,25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以较好的观察肺撕裂伤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对于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胸闷、胸痛就诊,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为MB-MCA,且经临床相关检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于1周内行负荷-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82例(男45例,女37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比较不完全MB组与完全MB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及MPI的差异,比较MPI正常组与异常组MB长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率的差异。结果:不完全MB组与完全MB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1.6±10.3)%与(30.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4,P=0.000);MPI异常分别为5例与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76,P=0.000)。MPI正常组与异常组MB长度分别为(14.4±3.8)mm与(15.1±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9,P=0.366);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3.8±10.4)%与(36.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8,P=0.000)。结论:MB-MCA与心肌缺血存在相关性。相比不完全MB,完全MB患者MCA收缩期狭窄程度更严重,更易出现心肌缺血,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而MB长度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