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对汶川县30年黑热病的流行情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1972~1986年这一阶段黑热病为散在发病,防治主要针对疫点灭犬灭蛉,保持了疫情的稳定。1987~1990年发病成倍上升,形成大范围的暴发流行,采取大规模的彻底灭犬和3~5年禁养家犬,有效控制了暴发流行,1997~2002年每年仅发病o~2例。发病率下降了98.33%。结论在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灭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汶川、理县、茂县的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的黑热病属犬源型,以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流行于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4个县。其中汶川、理县、茂县地处阿坝州的腹地,为四川省主要流行区;南坪县及与其毗邻的甘肃文县构成又一流行区。两流行区间有松潘县境内海拔4 000m的贡岗岭将其相互隔离。近年来,黑热病发病有上升趋势。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防治。现将3个县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报告如下。一、沿河谷地带分布和发病汶川、理县和茂县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周缘山区,海拔900~4000m.人口约23万。黑热病主要分布于境内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沿岸的城镇和乡村,尤以岷  相似文献   
3.
汶川县黑热病流行调查蒋能富汶川县自1958年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防治工作后,已无黑热病病例报告。到1972年至1986年间。每年新发病例0M3例。1987年开始黑热病逐年上升,到1989年年发病率为43.73/10万,到1990年发病达高峰,年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4.
作者等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及骨髓穿刺涂片法对汶川县125只犬进行感染利什曼原虫调查,骨髓涂片法查出原虫的阳性犬46只,感染率为36.8%,较之历年来陇南、川北报道的犬感染率为高,不但查明了当地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严重性,且为本年在白蛉繁殖季节前消除这些传染源提供了确切依据。为了研究对犬利什曼病的简易、准确的调查方法,我们同时用McAb-AST对该125只犬的血清,检测其循环抗原,结果与骨髓涂片阳性符合率为97.8%,总符合率95.2%,可望取代骨髓涂片法。  相似文献   
5.
汶川县黑热病近年出现回升。为制订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我们对其流行现状作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972~1984年该县共发生黑热病7例,年发病率为0.13~0.26/万。1985年以后发病数出现上升,至1988年共发生43例病人。病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的防治措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四川省的黑热病流行区属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传播媒介是野生野栖习性的中华白蛉。通常情况下,黑热病为低度流行状态,呈散在、点状发病。当疫区的养犬数量增加并伴随家犬的感染率上升时,则会改变这种状态,引发局部的或大范围的黑热病暴发流行。在多年的黑热病防治工作中,为遏制疫情的迅速上升和蔓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