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频发房性早搏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图形特征。方法 83例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其中15例为频发单源房性早搏患者,68例频发多源房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中部分呈二、三联律12例,部分房性早搏未下传10例,频发房性早搏合并多源室性早搏患者28例。所有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各组患者Lorenz散点图图形特征。结果频发房性早搏患者散点图可呈48分布图形,比较复杂。结论本资料分析总结得出多种频发房性早搏散点图特征,为临床分析诊断频发房性早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肺栓塞不同危险分层与心电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急性肺栓塞患者90例,根据危险分层进行分组。其中,低危组35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25例。均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观察指标为心率、P波、QRS波群、T波、ST段变化,动态心电图观察指标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结果高危组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SⅠQⅢTⅢ、ⅢST段抬高、V1ST段抬高、V1~V4T波倒置发生率均高于低危组,高危组ⅢST段抬高、V1ST段抬高、V1~V4T波倒置发生率高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低于中、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阳性率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时心电图改变与危险分层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监测对在押人员心脏健康的意义。方法按年龄对6528名在押人员的心电图进行分组并比较分析。结果异常心电图的总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在押人员的生命健康应引起重视,对于48岁以上人群应加强健康体检,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重症手足口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用于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轻症手足口病100例,重症手足口病50例,对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心律失常情况和心率变异性的情况.结果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24小时动态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不同疾病活动RA患者的作用。
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RA患者98例及体检健康对照组45例,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将RA患者分为高度活动组43例,中度活动组34例,低缓组(低度活动+疾病缓解)21例,分析各组间SAA和VEG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和VEG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SAA和VEGF对中高活动度RA患者的诊断价值。
结果 RA组的 SAA表达水平、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疾病活动度增加,SAA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趋势,高度活动组的SAA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低中度活动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SAA和VEGF表达水平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DAS28评分呈正相关性(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SAA和VEGF对中高活动度RA患者有预测价值(P<0.05),其中SAA和VEGF联合诊断对中高活动度RA患者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71。
结论 血清SAA和VEGF水平参与RA发病的免疫炎症调节,可作为评估RA疾病活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RA疾病的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方法所有患者分为3组:组1,单纯糖尿病组48例;组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50例;组3,正常对照组,50例。对各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及测量Tp-Te值,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相关性。结果组1、2心率变异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组1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2心室复极离散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单纯糖尿病患者多无心肌缺血表现,其心率变异性降低但是心室复极离散度并未增大。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率变异性与心室复极离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机制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参阅文献,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据病理机制和病因学选择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手段,依据回顾性分析中得到的各项诊断指标的效能参数制定出合理的诊断程序;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该诊断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综合诊断效能。以期提高心源性晕厥人群的诊断效率,降低诊断成本。方法本研究对2010~2012年间就诊于我院的328例晕厥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83例经过严格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了1~3年(平均1.57年)的随访获得心源性晕厥诊断。对回顾性研究中各项不同的诊断指标进行评估,得到不同诊断指标的评价参数(例如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根据不同病因和机制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断程序,并在2012~2014年间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序贯进入我院就诊的345例晕厥患者根据回顾性研究中制定的诊断程序进行诊断,同时对入组患者中出现二次晕厥的患者(包括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和未曾明确的患者)重复采用诊断程序进行诊断,进一步验证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结果 345例晕厥患者经过整个诊断程序可明确诊断患者为295例,85.51%;50例为诊断不明,占14.49%。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共182例,占61.69%;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共85例,占24.63%;16例为精神性晕厥,占5.42%;12例为代谢性晕厥,占4.06%。12例不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有6例明确了诊断,均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0例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18例依旧明确为之前诊断,2例为心源性晕厥新增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该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能较好及较早的协助明确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且重复性良好,建立简单、高效、廉价的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工作,可有效地提高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学诊断率从而有利于及时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ST段形态早复极人群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及心室复极离散度。方法研究对象早复极个体100例,分为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50例和ST段上升或上斜型上升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三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HRV、DC、心室复极离散度等指标。结果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心率减速力下降,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结论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的早复极个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大,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及心室复极离散度等可以作为相关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小时内倒置T波出现正常化改变与冠心病相关性,为心肌缺血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个病例,动态心电图检查76例有倒置T波正常化改变设为观察组,64例非倒置T波正常化改变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主要诊断、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44例,临床诊断冠心病36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25例,阳性24例。对照组:主要症状为心悸32例,临床诊断冠心病5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5例,1例阳性(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倒置T波正常化改变与冠心病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心肌缺血的一个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