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DC-CIK联合IFN-γ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接受DC-CIK联合IFN-γ与IFN-γ、IFN-α1b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患者外周血HBV DNA、ALT和肝纤维化4项水平。并以FibroScan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仪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的肝硬度值。结果治疗后3组受试者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9,P=0.027),DC-CIK联合IFN-γ组和IFN-α1b治疗组的HBV DNA水平要低于IFN-γ治疗组(P=0.044和P=0.010)。DC-CIK联合IFN-γ组以及IFN-γ治疗组治疗后肝硬度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403,P=0.000;t=2.611,P=0.015)。结论 DC-CIK联合IFN-γ治疗可提高IFN-γ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钙卫蛋白(calprotectin)在大肠癌、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肠癌、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标本中钙卫蛋白进行检测。结果钙卫蛋白在大肠癌细胞、大肠腺瘤细胞、正常大肠黏膜细胞中无表达,表达在以上组织间质的中性粒细胞中,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5.61%,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织、正常结肠黏膜(4.87%、3.57%,P0.05);钙卫蛋白表达与大肠癌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钙卫蛋白含量增高,表达在大肠癌组织间质中。 相似文献
3.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3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先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将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与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1.2%,明显高于胃镜的60.4%(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性质较胃镜能做出更准确判断,并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超声内镜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判断尚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I期应用十二指肠镜行乳头肌切开并塑料支架放置,Ⅱ期再经内镜取出结石治疗巨大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21例巨大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先常规行ERCP及乳头肌切开,在短时间内应用取石网篮难于成功的情况下,行胆总管内塑料支架放置先解除梗阻,定期随访期间择期再行支架去除及结石取出。结果19例巨大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期随访通过分期的方法均成功取出结石,均未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有2例患者分别在首次ERCP后11个月和14个月因支架阻塞并阻塞性黄疸和急性胆管炎再次住院。经十二指肠镜取出支架和结石,亦未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经内镜乳头肌切开并塑料支架放置分期治疗巨大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LAM 0.1 g/d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ADV 10 mg/d口服,共治疗48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时的HBV-DNA定量检测结果、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周时,观察组的乙肝病毒载量为(5.18±1.14)log10copies/mL,对照组为(5.87±1.13)log10copies/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48周时,观察组的乙肝病毒载量为(3.32±0.73)log10copies/mL,对照组为(4.64±0.81)log10copies/mL,均显著低于治疗24周时(均P<0.05)。治疗48周时,观察组HBV-DNA<500copies/mL和HBV-DNA<1 000 copies/mL的转阴率均为81.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7.37%和50.00%)(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以及治疗48周时的HBeAg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对比,差异均没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48周时,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为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发生乙肝病毒耐药,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有4例患者发生乙肝病毒耐药。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相对于单纯应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能够更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损伤,稳定患者的病情,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Skp2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及其对HepG2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利用 siRNA 沉默 HepG2中Skp2的表达。采用qRT-PCR检测肝癌组织及细胞中Skp2 mRNA的表达, CCK-8.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测定干扰Skp2表达后对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 ELISA法测定MMP2和MMP9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P27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Skp2 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NC-Skp2组比较,siRNA- Skp2组Skp2 mRNA水平显著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受抑制,凋亡能力增强,细胞侵袭力下调(P<0.05)。此外,与NC- Skp2组比较,siRNA- Skp2组HepG2细胞分泌MMP2和MMP9能力明显降低,caspase-3.P27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 Skp2的表达与细胞HepG2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密切有关,siRNA可以降低HepG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14例乙型肝炎患者及同期200例HBV携带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普适性量表SF-36得分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医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共确诊HBV携带者3 129例,其中277例发展为乙型肝炎,发生率8.85%;共对11 597份标本进行HBV检测,发现3 129份HBV携带,感染率26.98%;除躯体疼痛外,观察组其他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BP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婚姻满意度、总胆红素状态、经济状况、肝炎史和并发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婚姻不满意、总胆红素升高、经济状况差、有肝炎史及有并发疾病是导致其生命质量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的防治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并发症处理及费用减免等多项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艾普拉唑序贯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省直二院5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93)和观察组(n=391)。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次,1次/d;克拉霉素胶囊,0.5 g/次,1次/d;呋喃唑酮片,0.1 g/次, 1次/d。观察组口服艾普拉唑肠溶片,5 mg/次,2次/d;克拉霉素胶囊0.5 g/次,1次/d;连续治疗5 d后再次口服艾普拉唑肠溶片,5 mg/次,2次/d;呋喃唑酮片0.1 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胃泌素(Gas)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1%(P<0.05)。治疗后,两组的VEGF、bFGF水平明显升高,NO及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Gas水平及Hp阳性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Gas水平和Hp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普拉唑序贯疗法可有效清除Hp,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局部炎性反应,疗效安全显著,对促进消化性溃疡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均行DSA造影检查。结果 40例患者中28例发现阳性结果,且行介入止血治疗,26例止血成功,2例发生再出血,行外科手术。结论 DSA诊断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较高阳性率,阳性患者及时行介入治疗止血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