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DSA和MRI的临床应用,烟雾病的诊断率逐渐增高。我院自2000年7月-2003年7月共收治经证实为成年人烟雾病48例,其中以脑室出血为首发表现就诊的12例,占 25%。本组病人经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脑神经保护率,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有效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5)和研究组(n=25)。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预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ODI评分、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ODI、VAS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优良率(92.00%)高于对照组(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腰椎侧隐窝狭窄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能进一步改善术后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有助于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骑跨型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9例骑跨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9例,女性占多数。对主要向幕上发展的采用颞枕及其幕上下联合入路,对幕镰型后方者采用枕部或枕-枕下联合入路,肿瘤主体在后颅窝者采用乙状窦后及其幕上下联合入路。结果本组全切肿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新增神经功能障碍3例,偏瘫1例。结论骑跨型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个体化设计,尽可能采用简便适用的手术入路。正确的手术入路和对局部解剖的熟悉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如何有效促进移植入脊髓损伤组织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迁移,是目前神经修复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造模7 d,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脊髓损伤处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7 μL(1×109 L-1),脊髓损伤对照组移植DMEM/F12培养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1次/d,连续注射7 d,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8周取损伤脊髓组织。 结果与结论:造模2周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P < 0.05),造模4周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量及迁移距离均大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损伤脊髓组织原位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迁移,加速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懈术(BEIS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6-02—2018-01间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一收治的10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BEIS术。比较2组疗效、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的JOA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IS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效果相当;但BEIS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经验,探讨舌咽神经疼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首次1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12例患者术中发现血管压迫,责任血管为一根或多根;该12例患者中,10例责任血管接触神经根,但神经根无明显压痕;2例神经根出脑干部位有明显压痕.11例术中发现后组脑神经局部蛛网膜增厚并与神经粘连,其中8例舌咽神经走行正常,3例神经根移位、扭曲,蛛网膜粘连使其固定.有血管压迫的12例患者中,责任血管压迫神经根出脑干区5例,在神经中部4例,靠近颈静脉孔3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能有效治疗舌咽神经痛,血管压迫存在于舌咽神经颅内段全段,蛛网膜粘连使神经根固定,促进血管压迫形成,血管压迫舌咽神经多无明显压痕.  相似文献   
10.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外科近4年来处理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106例,其中男51例,女55例;年龄8~67岁,平均46.6岁.以视力障碍起病者58例,以颅内压增高三主征起病者31例,以内分泌功能障碍起病者17例.头颅CT或MRI示肿瘤均位于鞍区,其中垂体腺瘤73例(Ⅲ级35例,Ⅳ级29例,V级9例),颅咽管瘤22例(膈下型2例,膈上型14例,室内室外型6例),脑膜瘤11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4例,鞍膈脑膜瘤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