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检查在乳腺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乳腺筛查项目筛查出,并在初筛时同时行乳腺X线摄片和超声检查的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病人。分析单用乳腺X线摄片、单用超声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在检出恶性病例时的诊断灵敏度,并进一步分析单用乳腺X线摄片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与年龄及腺体致密度间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病例共42例,单用乳腺X线摄片、单用超声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1.0%、64.3%、95.2%,单用乳腺X线摄片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量型和致密型乳腺,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比单用乳腺X线摄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轻女性(50岁以下)中,没有发现差异(P〉0.05)。结论:乳腺X线摄片诊断灵敏度高于乳腺超声检查,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可提高乳腺筛查的诊断灵敏度,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推荐用于腺体密度较高的乳腺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6例以钼靶发现钙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研究对象,在局麻下进行钙化灶的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的病例接受手术活检。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结果:196例经Mammotome微创活检病理结果乳腺病或纤维腺瘤145例,导管内癌(DCIS)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1例,浸润性癌9例,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8例,乳腺炎症1例,脂肪坏死1例,不能诊断1例。病理符合率浸润性癌为88.9%,DCIS伴早期浸润为62.5%,DCIS为80.0%,不典型增生为81.8%。结论: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是乳腺钼靶钙化尤其是可疑恶性病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956-2003年开展的l679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临床资料,选取病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共4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选取的4个因素中,肿瘤大小不是影响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情况下,肿瘤位置和年龄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也不同。腋窝淋巴结阴性病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4.4%,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为18.8%,腋窝淋巴结4-6个阳性为28.1%,腋窝淋巴结≥7个为41.5%。结论有4个或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内侧肿瘤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0cm的年轻病人是内乳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术后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47例接受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病人资料,分析血管危象的发生和解救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寻找血管危象的相关因素。结果 147例乳房重建中,术后共有12例(8.2%)发生血管危象,其中11例为静脉危象,1例为静脉危象合并动脉危象。最终7例(58.3%)解救成功,2例发生部分坏死,3例全部坏死,总皮瓣成功率为98.0%。手术时间与血管危象的相关度较高(OR=5.696)。结论 血管危象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手术时间与其紧密相关,术者经验的积累、血管吻合器的应用等均有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 相似文献
6.
由邵志敏、沈镇宙等人共同完成的“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上海市1992年发病率为17郾7/10万,2000年便上升到37/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乳腺癌筛选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发现的乳腺癌一期病例仅为8%,二、三期患者各占40%。90年代后,发现的乳腺癌一期病例上升到18%~20%,二期病例达50%,三期病例… 相似文献
7.
甾体类激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是调节正常乳腺组织发育的重要内分泌因素,同时也在诱导乳腺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甾体类激素通过相应受体的介导对其靶细胞进行作用,这些甾体类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变化;另外近年还发现了新的雌激素受体(ER)亚型ER-β。这些发现为研究乳腺癌发生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预后较差,可能具有与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年轻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规律及其与35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死亡风险规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本类乳腺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0月间手术治疗的2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以35岁为临界点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风险函数分别估计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曲线和年死亡风险曲线,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差异、总生存曲线及年死亡风险规律间的异同。结果:在肿瘤大小(P=0.0231)、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1)、雌激素受体状态(P=0.064)等方面,≤35岁及〉35岁年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年轻乳腺癌的10年总生存率较〉35岁乳腺癌患者为差(分别为72%和79%,P=0.0081)。〉35岁患者的年死亡风险曲线呈双峰型(V型),而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年死亡风险除呈现出与前者相似但时间提前的双峰型图形外,在前后两个死亡高峰间还存在着比〉35岁患者高的死亡小峰(W型)。结论:≤35岁与〉35岁的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在总生存率及死亡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对年轻乳腺癌的随访和治疗可能应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 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 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双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为48个月。双侧癌发生间隔时间按24个月来划分同时性(43/119)和异时性乳腺癌。从第二侧原发肿瘤手术算起,中位随访48个月,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无病生存率(DFS)较低(P=0.0469);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的DFS(P=0.5399)和OS(P=0.5829)的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病≤45岁、双侧均绝经前发病或分别绝经前后发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生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从第二原发肿瘤手术起随访,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OS无显著差别,但后者DFS较差;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相似。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是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