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并发与不并发糖尿病(DM)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特点,分析CHD并发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临床上DM对PCI可能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依顺序进行的全部1 441例行PCI术并植入金属支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伴有DM分为两组:DM组和非DM组。收集患者PCI治疗各项参数,包括病变类型、病变参数、植入支架参数等。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1 441例行PCI的患者中,DM患者共计223人,占15.5%。 DM组C型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非DM组(38.3% vs.19.7%;P<0.05)。DM组PCI治疗中治疗病变个数、植入支架个数明显多于非DM组(1.42±0.62 vs. 1.28±0.51;1.63±0.84 vs. 1.47±0.69,P<0.05),而植入支架直径DM组明显小于非DM组[(3.00±0.42)mm vs. ( 3.06±0.43)mm,P<0.05]。其余PCI操作技术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并发DM行PCI术者病变较非DM者更重;CHD并发DM患者进行PCI治疗时需要处理更多病变、植入更多支架,且支架直径较小;CHD并发DM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比例与非并发DM的CHD患者相比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抗高血压与抗糖尿病的特性。方法:7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Ⅰ~Ⅱ级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和氨氯地平对照组。76例患者均用常规方法控制血糖,其中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现察动态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并可以改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临床应用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双庆 《江西医药》2010,45(7):722-724
随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临床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ARB类药物已经从高血压的治疗发展到对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全面心血管事件链的干预阶段。本文以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缬沙坦为例,总结ARB类药物在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1药理学特点血管紧张素Ⅱ(AngII)受体有4型:AT1-AT4。AT1属G蛋白受体超家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谷维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收治的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剂联合双八面体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谷维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血清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BSS积分及血清IL-1β、IL-8及5-HT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BSS积分及血清IL-1β、IL-8、5-H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 0%(P 0. 01)。结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谷维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指标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常用口服降糖药。苯乙双胍可以造成乳酸性酸中毒,特别是伴有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然而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苯乙双胍。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用于有传统的使用禁忌证的糖尿病病人未见乳酸性酸中毒发生。本文报告一例肾功能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服用苯乙双胍后出现乳酸性酸中毒,改用二甲双胍治疗后则没有发生。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时尽量选择二甲双胍以减少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前氯吡格雷是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常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该药为前体药物,经细胞色素酶 CYP450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硫醇衍生物。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未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同时有多项研究表明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等其他药物在药物代谢途径方面互相影响,并存在争议。本文就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及在临床应用中常见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