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景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Z2)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治疗胃平滑肌肉瘤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其机制.方法对两例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胃平滑肌肉瘤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发现奥美拉唑治疗胃平滑肌肉瘤合并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分析其机制有三:奥美拉唑改变了胃内酸性环境,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及已凝固的血凝块不被消化和溶解;奥美拉唑的抑酸作用稳定持久,不受进食及其他因素刺激的影响,没有耐药性,使出血面能有条件稳定修复;奥美拉唑在胃内酸度降低后,刺激胃窦G细胞释放大量促胃液素,后者可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可保护胃粘膜免受消化道大量出血时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因素的损害。结论奥美拉唑是治疗非胃酸相关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效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患女,38岁,因肝病8年,再发1月于1989年4月第6次住院。入院诊断:①慢活肝;②肝硬化失代偿、腹腔积液;③月经失调。入院查体:慢性病容,精神疲软,懒言,记忆力及运算能力尚可。皮肤、巩膜深度黄染,皮映可见散在瘀点。颈部及右手皆可见蜘蛛痣。见肝掌(+),双下肢浮肿(+)。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腹膨隆,脐轻度外凸,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触诊不满意。实验室检查:PC38×10~(?)/L 大便潜血阳性,肝功能:SB78.7μmol/L,ALT2817.2nmol/s,白、球蛋白倒置.腹水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色散红外光谱法在13C-尿素呼气试验中检测胃幽门螺杆菌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83例门诊患者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将呼气样品分别以13C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3C红外光谱仪检测结果与13C呼气质谱仪检测结果的阴阳性符合率为100%。两种仪器报告的DOB值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88,P>0.05),两种方法检测的DOB(t=3.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非色散红外光谱法的13C红外光谱仪的精确度可以达到万分之三以内。结论非色散红外光谱法能够满足13C-尿素呼气试验的要求,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及雷米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30d干预后患者血清CRP和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对照组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水平无明显降低(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血脂水平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4组ACS患者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CRP水平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CRP水平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有显著降低(P〈0.05);血清cRP水平与TC、LDL-C水平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ACS的发生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有关,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血清CRP和血脂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 女.19岁。于2004-12查体摄胸片时发现左上肺阴影.无发热、盗汗、消瘦和乏力.无咳嗽、咳痰、咯血。无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无结核病接触史。查体:T36.5℃.呼吸平稳.发育正常.头颈部浅表淋巴未触及.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HR85次/min.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未见杵状指趾。诊断为肺结核。经HRZE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片提示。病灶无明显吸收。为进一步诊治,转往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7.
<正>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多伴发冠状动脉病变,其次为伴发肺部疾患,而伴肝脏损害者则较少见,我们曾遇1例报告如下。 患儿女,7岁,因发热、皮疹、咳嗽,肝功能异常1月余,于1989年10月7日入院。病儿于入院前57d开始咳嗽,呈阵发性,日轻夜重,以“百日咳”治疗无效。35d前始发热,T38.7℃,出猩红热样皮疹,以“过敏性皮疹”、“猩红热”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呼吸综合症(SARS)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胸部X线变化及恢复期胸部CT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5年4—5月我院接诊的两例SARS患者及其四例发病亲属临床表现与早期X线胸片、恢复期胸部CT变化情况。结果:六例患者发热症状出现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出现胸部X线变化的例数0例、1例、2例、1例、2例。结论: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X线胸片变化均在发热症状出现后7天内发生;2、右下肺病变多见;5、重症患者胸片变化迅速;4、胸部X线改变的早晚与病情轻重无关;5、临床症状越重者其后遗症越多。 相似文献
9.
吕景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4):319-320
1983年Barber发现,若冠脉闭塞在间隔一短暂时间后再次发生,则第二次阻塞时心电图改变较第一次阻塞时明显减轻,并可减轻由缺血引起的心脏超微结构改变[1]。提示最初的缺血可刺激心脏,对抗随之而来的更为严重的缺血性损伤。例如钳挟后的回旋支冠状动脉,每次放开挟钳后即给预短时间再灌注5min,经l~4次后,再钳挟冠状动脉长达40min的缺血引起的心肌梗死的范围反而比仅进行一次长时间40min的缺血所造成的梗死面积小,前者造成的心肌梗死仅占缺血范围的7%,而后者占29%。缺血范围虽然相似但坏死范围大大缩小,前者仅为后者的l/4。Murry将这种预先给… 相似文献
10.
老年期甲状腺功能状态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老年人甲状腺功能状态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60岁以上且以往无甲状腺功能疾患的老年患者行甲状腺功能放免测定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血清T3、FT3、TMA含量异常在全部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尤以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著,特别是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例。而血清T4、FT4含量异常比例甚微。结论严重慢性消耗性疾患可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主要表现在T3、FT3降低;检测甲状腺功能可推测某些慢性疾病的预后;无明原因的浮肿,应警惕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清TMA水平在其它慢性疾患中也可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