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98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5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因而也是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关节。各类肩关节创伤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以往对肩关节疾病的诊断主要借助临床检查和肩部X线检查 ,包括X线肩关节造影。随着CT及核磁共振扫描仪的出现及其在肩关节成像方面的应用 ,使肩关节疾病诊断有了有力的手段。尤其是核磁共振常规成像 (MRI)和 2 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应用的核磁共振肩关节造影 (magneticresonancearthrography ,MRA)技术 ,可以清晰的显示肩关节软组织和骨的病变 ,特别是盂肱关节内的关节囊—盂唇—韧带结构。从而能够准确、无…  相似文献   
2.
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转移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块推送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的可行性,评估开展介入治疗实验研究的最佳时期.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接受VX2瘤块接种,接种后2、3、4周行超声检查及PET/CT检查,并分别处死2只建模成功的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建模成功率为89.3%(25/28)。接种后2、3、4周肿瘤最大径分别为(4.82±0.80)mm、(16.05±2.89)mm、(30.08±5.38)mm,转移率分别为0(0/25)、13.0%(3/23)、76.2%(16/21);接种后2周肿瘤生长旺盛,无明显坏死,3周仅有少量点片状凝固性坏死,4周见大片坏死。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块推送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宜在接种后第3周开展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目的:探讨腰腰椎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与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L4、T12-L2节段标本共10具,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用注射型自固定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分别于骨折前、骨折撑开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用薄层CT扫描测量中间椎体内空隙,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骨折前、椎体成形术后中间椎体与其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就压力 下刚度的变化,并比较成形术后的伤椎及其下方的完整椎体的抗极限压缩测试结果。结果:8具标本造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成功。(1)骨折前椎体内无明显空隙;骨折并撑开复位后椎体内空隙体积平均为5.25cm^3,占椎体总体积的13.9%;椎体成形术后空隙减少,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骨折前椎体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折并撑开复位后骨密度较骨折前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骨密度较骨折复位后及骨折前均明显升高。(3)椎体成形术后,伤椎的刚度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极限压缩强度的均值低于其下方完整椎体,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椎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和后伸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但在侧屈应力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本在扭转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结论:(1)撑开复位未能恢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体结构上的完整性,这可能是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与矫正度丢失的重要原因。(2)应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有助于伤椎的重建,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骨折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时骨水泥渗漏是否会引起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骨水泥类型是否相关。方法 选用8只成年家犬,以每只犬L2-3、L3-4、L4-5椎间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3组。对照组仅行椎间盘穿刺,不注入任何物质,PMMA组及CPC组均各向椎间盘注入0.1ml骨水泥。术前及术后24周摄正、侧位X线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P)。术后24周行MR检查,计算MRI指数。组织学检查参照Masuda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并分析。结果 术后24周X线片显示对照组椎间隙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椎间盘退变。PMMA、CPC组椎间盘MRI显示:椎间隙有狭窄,R加权像髓核信号不同程度降低且不均一,其相对高信号区面积减小,髓核形态不规则,纤维环与髓核界限不清。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空泡变小。髓核的细胞外基质不同程度压缩,纤维环断裂或扭转。3组DHIP、MRI指数、组织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MA、CPC注入椎间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PMMA所致椎间盘退变较CPC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作为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侵袭性小、脾保留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以脾脓肿为主要形式的感染,是PSE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甚至可导致死亡。然而,目前有关PSE术后感染的研究报道较少。是否应该采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措施及如何实施,仍是有争论的问题。本综述中探讨了PSE术后感染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减少PSE术后发生感染的策略,以及抗生素和疫苗预防性抗感染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不同方法建立兔VX2移植肝癌模型,选择最佳的建模方法。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被分成3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开腹肝内VX2瘤块包埋法(A组)、CT定位下经皮穿刺肝脏后注射VX2瘤块悬液法(B组)、CT定位下经皮穿刺肝脏后推送VX2瘤块法(C组)制作肝癌模型,比较各组动物种植成功率及存活时间。结果A、B、C各组动物种植后3周的死亡率分别为26.7%、20.0%、0.0%,A、B两组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各组动物种植后3周的成瘤率分别为53.3%、80.0%、93.3%,A组与B、C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动物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5±19.4)d(、37.5±15.7)d(、48.7±1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种植成功的模型都得到病理学证实。结论成功建立了兔VX2肝癌模型;CT定位下经皮穿刺直接推送瘤块法的建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上部癌侵犯胃裸区(GB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GBA受到肿瘤侵犯的胃上部癌120例的MSCT资料,其中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GBA受到肿瘤侵犯120例.观察胃上部癌侵犯GBA的MSCT表现特征,分析MSCT征象的临床病理基础.结果 120例中,有46例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74例表现为结节状淋巴结.胃上部癌侵犯GBA病例的MSCT征象有:(1)GBA增宽,胃壁与膈肌之间的薄层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36例).(2)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46例)或类圆形淋巴结(74例).(3)左膈脚及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30例).(4)膈下腹膜后间隙其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79例).结论 胃上部癌侵犯GBA有一定的MSCT表现特征.解剖位置和淋巴引流是胃上部癌侵犯GBA的重要原因,并与胃上部癌的预后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约25万~100万。在我国更为常见,且70%~90%常合并有肝硬化。肝脏也是癌症转移的好发部位,发生率仅次于淋巴结。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但因患者就诊时大多属于中晚期,又因肝癌的多中心起源、肿瘤临近大血管和胆管以及合并肝硬化导致肝脏储备功能差等因素,使手术切除率低,术后肿瘤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意义。方法:对502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2例显示正常127例(25.3%),异常375例(74.7%),其中颅内动脉瘤359例(71.5%)、动-静脉畸形11例(2.2%)、烟雾病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首次DSA检查阴性者24例和可疑动脉瘤3例在发病2~3周后病情稳定时进行第二次全脑血管造影,其中10例(37.0%)明确诊断为动脉瘤。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DSA是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首次DSA检查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的存在,应结合临床和CT,对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者,有必要在病情稳定后重复进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