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58例慢性HBV感染者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的临床和治疗现状。方法对1258例慢性HBV感染者就诊时实验室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岁和>50岁的患者以无症状为主,20~49岁各型肝炎患者比例增多(χ2=61.554,P<0.01)。HBV DNA和HBeAg阳性比例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χ2=66.871,P<0.01),抗HBe阳性比例逐渐上升(χ2=58.703,P<0.01)。仅24.5%的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结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不同年龄阶段HBV感染人群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目前在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仅占24.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DNA,收集TTVDNA阳性病例142例。其中献血员4例;非甲-非庚型慢性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SHB)76例。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基因变异检测。结果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P<0.05);重型与重度肝炎患者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中度患者(P<0.05),重度肝炎患者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CHB和CSHB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及ASC组(P<0.05),CSHB和CHB重度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CHB中度患者(P<0.05)。但CHB重度患者TTV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CSHB相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TTV存在基因变异;TTV基因变异株的复杂性或称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与HBV感染者重叠感染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熔点曲线可以用于基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其他疾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病情活动和应用拉米夫定防治此病情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根据拉米夫定治疗基线时的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清ALT 正常,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39例(A组);血清 ALT 正常,HBV DNA≥103拷贝/mL, 60例(B组); 血清ALT≥2倍正常值上限, HBV DNA≥104 拷贝/mL, 27例(C组)。每3~6个月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一次,观察12~18个月。结果A组和B组中有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用拉米夫定治疗,在随访过程中发生HBV DNA明显升高者29例(61.70%),31例(65.96%) ALT升高,10 例(21.28%) 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而接受了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随访中仅4例 (7.69%) 发生病情再活动。C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率为37.04% (10/27),显著低于在没有肝脏炎症活动时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的有效率(92.31%)(χ2=27.82,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诱导HBV感染的再激活和加重肝损害。拉米夫定能有效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且预防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延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探讨干扰素及拉米夫定(3TC)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 以HepG2 2,2,15为细胞模型,实验共观察9d,于第3、6、9天收集培养上清进行HBsAg定量检测;收集细胞提取总RNA,行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测细胞内乙肝病毒mRNA水平。结果 实验第3天及第6天,对照组和各实验组之间HBsAg滴度及病毒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第9天,干扰素及拉米夫定组HBsAg和病毒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α-干扰素浓度500IU/ml时抑制作用达最大,3TC浓度为5μg/ml时抑制作用达最大。结论 干扰素及拉米夫定均可抑制HepG2 2,2,15细胞内乙肝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提示两种药物都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方法 以Hela细胞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sTNFR1全编码区基因片段,构建含有目的片段的T载体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重组质粒亚克隆,经异丙基-B-D半乳糖苷酶(IPTG)诱导重组质粒菌表达sTNFR1,以淀粉树脂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重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经核苷酸序列测序和sDS—PAGE法鉴定,成功构建了人sTNFR1重组质粒基因工程菌,并表达和纯化了sTNFR-MBP融合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sTNFR1重组质粒克隆,表达并纯化了sTNFR1-MBP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5'端非编码区(HCV 5'NCR)和NS3丝氨酸蛋白酶共调控外分泌性碱性磷酸酶(SEAP)表达细胞模型,并分析其用于抗HCV药物筛选和评价的可行性。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HCV 5'NCR和NS3/4A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质粒pSEAP2-Control的SEAP基因上游,构建含HCV 5'NCR-NS3/4A-SEAP嵌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NCR-NS3/4A-SEAP。将重组质粒转染至肝细胞株QSG7701,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EAP的表达,并观察HCV 5'NCR区对应的反义寡聚核苷酸(ASODN)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PCK对SEAP表达的影响。 结果 重组质粒pNCR-NS3/4A-SEAP有高强度SEAP表达,5μmol/L、10μmol/L ASODN和100μmol/L TPCK对SEAP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t值分别为4.315、6.985、6.949,P值均<0.01)。 结论 重组质粒pNCR-NS3/4A-SEAP的SEAP表达受HCV 5'NCR和NS 3蛋白酶共调控,建立的细胞模型可用于以HCV 5'NCR和NS3蛋白酶为靶位点的药物筛选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5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kD)(派罗欣)治疗组18例,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组17例,采集治疗前、治疗12、24和48周时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DC和pDC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ALT和HBV-DNA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乙肝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前mDC和pDC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抗病毒治疗后两组的mDC和pDC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多,其中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mDC和pDC的的比例、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的mD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DC的数目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mDC、pDC与ALT和HBV-DNA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细胞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增加DCs的比例和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型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等3种临床类型的患者血清226份,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HBV DNA,选取上述3种类型各50例B基因型患者,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BCP区的变异检测.结果 226例患者中B基因型210例(92.9%),C基因型16例(7.1%);150例不同病情的B基因型患者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熔点曲线平均波峰数量多于慢性HBV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基因型患者BCP区变异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关系,病情重者准种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TV肝炎患者中TTV准种及其与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TTVDNA,收集TTV DNA阳性的慢性肝炎病例52例,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5例、17例、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8例;献血员15例。采用熔点曲线方法进行TTV准种检测。结果TTV肝炎患者中度、重度和重型组中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献血员和慢性TTV肝炎轻度组(P<0.05),重度和重型组熔点曲线波峰数量显著多于中度组患者(P<0.05)。但重度组患者TTVDNA熔点曲线波峰数量与重型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TV存在病毒准种,TTV准种感染的复杂性可能是TTV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准种越复杂病情越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