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索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因子(iASPP)在结直肠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iASPP沉默后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该研究首先检测临床样本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iASPP mRNA的表达差异、结直肠癌细胞系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HCoEpiC)mRNA和蛋白质iASPP表达差异;然后在人结肠癌细胞SW480中转染iASPPsiRNA,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ASPP mRNA表达效率,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iASPP的蛋白表达水平;最后用MTT法和Brd U法检测沉默iASPP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 mRNA表达相比癌旁正常组织上调;结直肠癌细胞LoVo、SW620和SW480中iASPP mRNA和蛋白质表达相比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HCoEpiC)均上调;在SW480细胞中转染iASPP-siRNA可下调iASPP的表达;沉默iASPP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结论沉默iASPP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TP方案化疗同时配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予TP方案化疗。结果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组总有效率较单纯化疗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病变进展率、毒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具有增效减毒、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背俞穴拔罐治疗轻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和背俞穴拔罐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8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MSE、Barthel指数总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背俞穴拔罐法能有效改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征、认知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的临床疗效及多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方法:60例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均在外照射40Gv后随机分为后程适形放疗组(适形组)30例,常规放疗组(对照组)30例.适形组放疗前后及再次复发后查多肿瘤标志物.结果:适形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适形组及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3.3%,36.7%;56.7%,40.0%,13.3%,P=0.021 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适形组CEA、CA19-9、CA242、FER在放疗后较放疗前降低,P<0.01,有显著性意义.再次复发后较未复发时升高,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常规外照射加三维适形放疗有较好疗效.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可作为疗效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2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后3d内行血管内治疗32例(早期组),出血后4~14d行血管内治疗30例(延期组)。结果早期组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100%、95%、80%和〈80%栓塞者分别为14、14、、3和1例,延期组分别为15、2、12、2和1例,两组动脉瘤栓塞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40.6%,13/32)明显低于延期组(90.0%,27/30;P〈0.05)。早期组出血后3、7和14d大脑中动脉流速均明显低于延期组(P〈0.05)。出院后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早期组恢复良好24例,轻残5例,重残3例;延期恢复良好14例,轻残8例,重残6例,死亡2例;早期组预后良好率(75.0%,24/32)明显高于延期组(46.7%,14/30;P〈0.05)。结论aSAH患者早期栓塞治疗可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成分、靶点及通路,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获取三七活性成分;利用UniProtKB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三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的作用靶标;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建立三七有效成分-缺血性脑卒中作用靶标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伍海军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7):151-152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探讨有效的临床预后干预方式.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3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血清检测,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激素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血钠、血钾、血氯的变化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应用激素治疗后血钾、血钠以及血氯水平恢复正常.结论:低钠血症是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疾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低钠血症的排查并及时给予激素治疗对防治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E1A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1A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到将E1A基因导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E1A的转染细胞(MCF-7-E1A)。用不同浓度的表阿霉素、泰素帝及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处理细胞,通过MTT法测绘细胞存活曲线,观察E1A基因对表阿霉素、泰素帝和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用同一浓度的泰素帝和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观察E1A基因在不同时间对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转染E1A基因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E1A)对表阿霉素和泰素帝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与MCF-7和MCF-7-vect细胞系比较,MCF-7-E1A细胞对表阿霉素和泰素帝的敏感性分别增加了11倍和15倍;对5-氟尿嘧啶的增敏作用不明显。结论E1A基因能显著增加人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和泰素帝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E1A基因抑制该细胞的HER-2/neu基因的表达有关,使人乳腺癌细胞周期再分布,出现S期抑制和G2/M期阻滞,为恶性肿瘤上化疗和基因治疗联合应用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16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16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初行放疗前鼻咽癌组织中PCNA和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3例鼻咽癌组织中PCNA和p16蛋白表达阳性者分别有62例(98.41%)和13例(20.63%),高表达者分别有22例(34.92%)和7例(11.11%);鼻咽癌组织中PCNA表达与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79,P〈0.01);PCNA及p16蛋白阳性表达水平越高,则鼻咽癌对放射治疗越敏感,放疗后鼻咽局部癌肿完全消退率越高(P〉0.05);PCNA和p16蛋白同时高表达者比单一指标高表达者,对放射敏感性更高(P〈0.05)。结论PCNA和p16蛋白是反映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和预测其放疗疗效的重要指标,在作为放疗敏感性的指标上,PCNA可能较p16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的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6例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颅内4例,纵隔4例,眶内2例,胸髓2例,下肢2例,颈部1例,腹腔1例。6例单纯手术切除,10例行术后放、化疗。结果:16例中14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6例单纯手术切除组及10例术后放、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28个月,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结论:PNE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上皮瘤,侵袭性强,手术加放疗加化疗是PNET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