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0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卵巢恶性畸胎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卵巢恶性畸胎瘤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卵巢恶性畸胎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良性畸胎瘤恶变和19例未成熟畸胎瘤的CT资料.结果:5例良性畸胎瘤恶变均为囊性肿块,平均直径13.1cm,均有散在钙化和脂质,3例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并强化, 2例囊肿显示大而不规则形的头结节并有强化;19例未成熟畸胎瘤中有实性肿块17个和囊实性肿块2个,平均直径14.5cm,均有实性成分强化,18例可见散在钙化,大多有散在脂质和盘曲的带状略低密度影,7例部分肿块可见强化的血管,5例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全部24例中8例伴有腹水,4例有盆壁淋巴结肿大.结论:卵巢恶性畸胎瘤的CT具有一定的CT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卵巢恶性畸胎瘤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肌力对脑运动功能区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的影响.方法:对肌力正常的10例志愿者及30例肿瘤位于或邻近手运动功能区的肌力下降的患者进行fMRI检查,刺激方式为手对指运动,共3个周期.经SPM软件处理得出感兴趣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结果:肌力正常的10例志愿者左右手运动功能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肌力级别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随着肌力级别的下降,手运动功能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相应地缩小及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 MR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鉴别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术前行 IVIM-DWI 及 DCE-MRI 检查。比较转移性淋巴结(n=28)与非转移性淋巴结(n=27)的短径、短径-长径比、IVIM-DWI 参数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单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及 DCE-MRI 半定量参数值[曲线上升斜率(Slope)、最大上升斜率(Maxslope)、对比增强比(CER)、对比剂清除率(Washout)、达峰时间(TTP)、前90 s 增强曲线下面积(iAUC90)和前180 s 增强曲线下面积(iAUC180)]。结果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在平均短径(8.87 mm±2.829 mm vs 6.83 mm±1.075 mm)、D 值[(0.824±0.113)×10-3 mm2/s vs (1.033±0.244)×10-3 mm2/s)]、CER(1.588±0.664 vs 1.054±0.419)、iAUC90(22.89±9.83 vs 13.59±5.34)和 iAUC180(49.38±20.19 vs 30.31±11.67)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短径-长径比、ADC 值、D?值、f 值及 Slope、Maxslope、Washout、TTP 上无统计学差异(P >0.05)。鉴别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最佳阈值(各自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短径=7.1 mm(0.744、64.2%、85.1%)、D=0.906×10-3 mm2/s (0.821、81.5%、75.0%)、CER=1.05(0.749、85.7%、62.9%)、iAUC90=13.42(0.780、85.7%、62.9%)及 iAUC180=49.65(0.770、50.0%、100%)。结论IVIM-DWI 及 DCE-MRI 在鉴别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转移瘤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的近期疗效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转移瘤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TACE治疗的肝转移瘤58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58例肝转移瘤根据DSA造影表现分为多血供型、中等血供型及少血供型,多血供型14例中有效者(CR + PR)13例(92.9%),中等血供型12例中有效者(CR + PR)10例(83.3%),少血供型32例中有效者(CR + PR)3例(9.4%).多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中等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多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组间疗效差别不明显(P > 0.05).从TACE治疗开始,全部病例0.5、1年生存率分别为67.2%、42.3%,多血供型者0.5、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78.6%,中等血供型者分别为100%、58.3%,少血供型者分别为40.6%、7.6%.多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中等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多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组间生存期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肝TACE对血供丰富的肝转移瘤疗效较好,区分肿瘤血供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6.
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表现及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报告空洞型肺转移瘤40例131枚,分析其CT表现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进行对比。结果:全部空洞瘤灶均与肺多发实性结节共存。共有泡样空洞41枚,不规则空洞33枚,囊样空洞26枚,小环形空洞31枚。壁厚度均匀者61枚,不均匀者70枚。瘤灶直径<15mm者44枚,15-25mm者66枚,25-40mm者17枚,>40mm者4枚。洞壁厚度<4mm者69枚,4-15mm者44枚,>15mm者18枚。空洞型瘤灶多见于腺瘤(22例)与鳞癌(13例),二者在CT表现上各有一定特征。空洞型瘤灶的发生与其在肺内的部位无关。结论: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T引导脑内注射入类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AAV—hTH)对神经细胞的转染能力,以及对帕金森病(PD)猴的治疗效应。方法 经右侧颈内动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一四氢吡啶(MPTP)制作6只偏侧帕金森病恒河猴模型,经CT引导将AAV—hTH注入5只帕金森病猴右侧尾状核内,观测猴模型的行为学改变6个月以上,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LPC)测定转染后尾状核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并以免疫组化检测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CT引导定位穿刺有实时操作、定位精确、微创的优点。所有注射AAV—hTH的偏侧PD猴模型术后2周即有帕金森病症状改善,持续6个月以上,其中1只动物阿朴吗啡旋转实验示完全停止了帕金森病旋转现象,其余动物旋转次数较术前减少约42%~70%。实验侧与健侧尾状核区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比值较未治疗模型增高。免疫组化染色见穿刺针道部位有大量TH阳性细胞;RT—PCR检测到实验侧尾状核区有TH-mRNA存在;而对照侧尾状核区、其他部位脑组织与心、肝、肾组织及未注射模型实验侧尾状核区均未见阳性发现。结论 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PD猴尾状核注入AAV—hTH能使TH基因精确地在特定部位有效表达,提高尾状核区DA含量,改善模型猴症状,研究结果提示这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PD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临床基因治疗PD的研究提供了实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联苯胺致职业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恐惧疾病的现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苯胺致职业性膀胱癌患者85例,选择同期进行健康检查健康人群85例,利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对患者的恐惧疾病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生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影响、个人信仰及独立能力等生存质量评分远远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年龄<60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联苯胺接触时间<15年,膀胱癌分期为III期,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社会、家庭支持高的患者生存质量较高(P<0.01);观察组患者生理健康、社会维度等恐惧疾病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患者年龄<60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肿瘤病灶发生转移,肿瘤出现复发,肿瘤TNM为III期IV期,有社会支持患者恐惧疾病评分高,恐惧疾病程度高(P<0.01)。结论通过对联苯胺致职业性膀胱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恐... 相似文献
9.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肝移植术的10例肝癌和22例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在移植前后分别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并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3D成像,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于MIP图像上分别测量腹腔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管径。结果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利用MIP能准确测量腹腔大动脉血管管径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CTA显示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径[(16.7±2.4)mm、(13.1±1.9)mm及(10.8±2.1)mm]均高于对照组[(13.8±1.6)mm、(8.9±1.1)mm及(8.2±1.7)mm,P〈0.05]。结论肝脏MSCTA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联合应用MIP及VR准确显示血管解剖、变异及病变情况,为手术方式及制订术中血管吻合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监测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